迎新班圆桌论坛的第四期,邀请到故事伯乐——月华笼露华老师来为我们分享微小说的写作作知识与经验。
小说与微小说
还是因为文学基本功不够扎实,对文体不太敏感,对小说和微小说的区别的认知停留在文章篇幅上,但是经过月华老师的讲解,我知道微小说更多的是塑造人物,有个余韵绵长的收尾耐人寻味是必须的;能呈现一部分作者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会有一定的哲理性或者在人间烟火里展现特别令人触动的点。微小说的魅力体现在能记住一个个性鲜明的主人公,以及作者想带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和价值观。
微小说的发展历程
在对微小说的发展历程中,月华老师推荐的《名家视野|高健:自在与他在境遇与演进-----关于微型小说的再认识》一文中严有榕先生指出微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的百年叙事中,尚属较为年轻的一员,但它以与时代同步的鲜明色彩,现实主义的深沉气质,浪漫主义的精神追求,构建了中国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体现了微小说的多元性、时尚性。而高健先生从其文体自在与认识他在,以及期间境遇与自身演进诸层面作梳理与思索如下:所谓自在,即微型小说自身的客观模式和存在;所谓他在,即微型小说在我们心中的主观模式和围绕这一文体的附生存在;所谓境遇,即相对静止的他在,一定社会环境下我们对微型小说的功用态度;所谓演进,即流动的自在,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微型小说的演变进化。而多年来关于微型小说属性及文体特征的讨论不曾停歇,反映出这一年轻文体的活力,另一方面也说明对这一文体认知的芜杂。
关于微型小说的源流,一般认为是发端于古代神话传说,到唐代,这一叙事文体从虚无缥缈超能力神仙鬼怪逐渐回归现实人间,小说这一文体趋于成熟。自唐以降,微型叙事文体的源泉流水一路奔袭,时有令人惊喜的浪花涌起。特别要提及的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奇诡瑰丽的笔法,将志异小说推到了一个令人仰慕的高峰。及至稍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亦因质朴简淡的文风、异闻奇趣的乡野怪谈而风靡一时,与《聊斋志异》并誉为清代笔记小说的“双璧”。
时间的指针运行到20世纪,从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虽时有20年代鲁迅的《一件小事》、郭沫若的《他》、巴金的《可爱的人》等著名作家的极短篇小说问世,但对于作家们来说,仍是属于以短篇小说写作的无心之作,仍未达到微型小说的文体自觉。直至1950年代末,随着老舍、茅盾等作家的大力提倡,巴金等作家的积极响应,微型小说(时称小小说)作为一种独立文体被倡导,并涌现了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管桦的《卖韭菜的》等佳作。微型小说作为独立于长中短篇小说之外的一种文体,并以其理论建构和文本创作达到其文体自觉,应该说肇始于1980年代。这一时期,涌现了大量以“微型小说”为独立文体名称的作品文本,以这一文体为研究对象的理论文章也频繁在各大报刊出现。微型小说如一江春水,以量的奔涌、质的浪花,一路蜿蜒,流淌成微型小说的大江大河。
虽说微型小说自1950年代发轫,但这一时期文体理论体系尚未建立,实操中更多的是将其作为小说中的极短篇来看待,以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来配合当时的社会需要。1980年代,顺应微小说的创作发展,承载微小说作品文本的报刊多了起来,随着创作文本的大量涌现,微型小说理论也如雨后春笋,得到快速发展。许多文艺理论学者相继投入对这一文体的体统研究,作家、评论家分别从创作和评论层面给予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并且开展各类微型小说的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宣传了微型小说这一文体,营造了微型小说的创作氛围,助推了微型小说创作的繁荣发展。1992年,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的成立是微型小说崛起的另一标志性事件。这些活动的开展,宣传了微型小说这一文体,营造了微型小说的创作氛围,助推了微型小说创作的繁荣发展。1992年,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的成立是微型小说崛起的另一标志性事件。这些作品立足人民大众,关注社会现实,彰显艺术力量,以不同风格,从不同角度,书写中国故事,弘扬时代精神,甫一问世即获得广泛关注,彰显了微型小说文体的独特魅力。应该看到,微型小说这一文体的发展,是作家、评论家的文本努力和理论构建的结果,也是学者、编辑、出版、活动组织等各界人士抱薪添柴共同努力的结果。
除此之外,中国微型小说的发展,国外相关作家和作品的浸润及影响。
写好微小说
写好一篇微小说,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灵感,而能够将这个灵感展示出来是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的,如此才能将故事情节描写的淋漓尽致。
我认为灵感的来源是生活,多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小事,从中挖掘事件的内核,并从中甄选出具有价值的信息,加上自己的思考,能够将他们用文字表达出来。
而写作的基本功是要下在平时的,多看优秀作品,从中学习表达方法,并且可以自己试着按照作者的思路试着写一写,然后分析两者的差距,研究为什么那么做,如此一来,慢慢的就能够学会处理不同的细节,学会炼字。
在月华老师的讲述中,情节的设置可以是感情细腻,处处留白的精巧设计,但是过于刻意的设计也会让读者感到不适,有时候节制的叙述或者展现反而能给作品带来丰富的内涵和张力,看似平淡的表面下是巧妙的构思。那些叙述起来细致、平静的作品,引发的思考能很久远,当然不是那种平叙的。而且好的收尾也不一定每次都是大反转,但意犹未尽是必须要的。
优秀微小说的特征
1、人物突出:就像冯骥才先生的《泥人张》,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生动形象,让人记忆犹新。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更需要扎实的人物描述功底。含有温暖感人的亲情故事融入的稿子也很不错,寓意深刻,人物简单,注重情节推动,要写得有个性。
2、收尾成为点睛之笔,绝对的亮点。反转设计得十分巧妙的稿子,会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前半篇可说是平铺直叙的,但写作手法是呈现手法,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交融,中断有漂亮的过渡,收尾点题,然后出现大反转,再仔细回味整个故事,逻辑合理。这就很可贵了。所以我们在写作时,较为精巧的构思很重要。
3、隐含在对白或情节推动后的故事情节,足够让读者脑补出故事发生前、后的情节,如此符合小小说的“语言精炼”、“意蕴的多重性,篇幅短小,余韵绵长。”的两个特征。比如:通过触碰物品或者插入自然景色来引发过去的回忆,或者当前,让读者了解到人物可能的情感和背景,来完善整个故事。简单说就是一句话把一个人物的性格带出来或者引发读者去想象,当然这需要设计好。
4、情节取胜:取材自平常的事和人,通过细腻的描述,有趣的人物,把整个故事讲述得生动,穿插特别精彩的铺垫,比如特殊的季节,特别的相遇等。
5、一定注意用小说语言,尽量不要通篇都在叙述,出现过多的论述性文字,用细节靠人物行动和语言来呈现并铺开故事。不要点点面面都写,留空间给读者,有时候变换下人称,留有不同的效果,微小说作品一般容不下一个人物的一生的。
7、讲究故事性,要有看头,有嚼劲。虽然我也很反感标题党,但我十分认同开篇的重要性,黄金三章是长篇重点,其实短篇也一样,开头要有点噱头。
通过这次老师的分享,使得我对微小说有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在有了理论构架,会慢慢的开始尝试写作,来应用这些理论知识。不断在实践中体会老师讲的方法,深化对一些概念的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