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书·04

到了秦帝国据有天下,悉数接纳六国的礼仪,采用其中好的部分,虽然不合乎上古圣王的制度,但是尊君抑臣,朝廷仪节隆盛,还是按照自古以来的做法。
到了高祖(刘邦),广有四海,叔孙通在承袭秦礼仪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增益减损。上到天子称号,下到佐官僚属以及宫室官名,少有改变。孝文帝即位后,有司建议确定礼仪,文帝好道家之学,以为繁文缛节装饰外貌,对治理没有什么好处,治国要以身作则,进行感化罢了,所以有司的建议弃置不用。
《史记正义》引用《孝文本纪》说文帝所宠幸的慎夫人,衣服不坠地,帷帐不得有纹路刺绣,文帝修建自己的陵墓霸陵都用的瓦器。躬行节俭,率先垂范是儒家的常识,你要大家怎么做,自己先做到。
孝景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通晓当代政务及刑名学说,多次干犯劝谏汉景帝。刑名之学,战国时法家一派,代表人物申不害,强调循名责实,借以强化上下关系,巩固贵族统治。
晁错说:“各诸侯国是保卫朝廷的屏障,属于臣子,这是古今定制。如今大国施行与朝廷相异的政令,不禀告京师,这种做法恐怕不可流传后世。”
中国历史到了周秦汉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就是封建制变成了郡县制,中央集权力度加大。过去通过礼实现的弱管理,变成了中央集权的强管控。
孝景帝采用晁错削藩策,结果引发六国叛乱。史称七国之乱,不过《史记正义》说齐国孝王狐疑守城,被三国兵包围,派路中大夫通报天子,景帝以为齐国是被胁迫的,非其罪也!因此原文说六国。
吴楚七国之乱,以清君侧,除晁错为名,汉景帝于是诛杀晁错,意图解除危难。这事在《袁盎晁错列传》中有详细记载。
景帝杀提出建议的晁错带来一个不好的后果。太史公记载自此之后,做官的只想致力交际、保位安禄而已,没有敢再议论这事。
汉武帝即位,招揽儒术之士,令他们一起制定礼仪,十多年没有完成。有人就说了,上古太平,万民和喜,祥瑞遍至,于是采风俗,定礼仪。
这里点出了礼的社会基础。
对此汉武帝将如何应对呢?
打完,收工。
明天,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