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儒以诗礼发冢[zhǒng]。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若何?”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接其鬓,擪其顪,而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释义
胪(lú)传:由上传语告下。
东方作矣:指日出。见《诗经·齐风·鸡鸣》:“东方明矣。”
裙:古谓下裳,男女通用。
襦:短衣,短袄。
《诗》:这里指逸诗。
陵陂(bēi):丘陵,山坡。
接:捏住。
擪(yè):用一个手指按住。
顪(huì):颔下胡须。
别:撬开。
感受
这一篇文章写的让人忍俊不禁,先看看白话文翻译:
儒生按着诗礼去盗掘坟墓。大儒生站在墓坑边向下传话:“东方已经发白,事情干得怎样了?”墓坑里的小儒生回答说:“裙子短衣还未解开,口中含有珠玉。”大儒生又说:“《诗》中本来就说过:‘青青的麦苗,生长在山坡。生时不施舍,死含珠为何?’你抓住死尸两鬓的头发,按住胡须,用锤子敲打他的下巴,慢慢撬开两颊,千万别损坏口中的珠玉!”
庄子其时百家争鸣,同时也应该是百家相互指责的时代。这篇短文就是庄子嘲笑儒家的,是不是确有其事不好说,但是经庄子这么惟妙惟肖地一描绘,似乎这件事就在跟前发生。碰上庄子这样的论辩对手,真是让人无奈,他就这么短短几句,把人挖苦得着实不轻。
想必庄子也是读过儒家著作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因为熟稔儒家经典,所以攻击的才是儒家的痛点。就这么一个小故事,把儒生道貌岸然、口诵经典而行为不堪的形象勾勒出来了。尤其最后一句“无伤口中珠”,简直让人喷饭。
读这篇短文,似乎眼前有个庄子的形象在演单口相声,一会儿模仿墓坑边的大儒生,先是急切关注进展,进而摇头晃脑背诵经典,然后用手比划着恨不能自己上,最后,还不忘嘱咐一句,别把珠子弄坏;他肯定也会模仿墓坑里的小儒生,应该是跪在地上,先是双手解衣,然后俯身窥视,最后仰头回话。
如果真在现场看到庄子如此表演,肯定是要捧腹大笑一番的。
庄子这篇短文虽然有些刻薄,但是千年以降,多少刻板的儒生比这两位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有时候大家想笑却又笑不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