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金刚经说什么》读书笔记(十九)
多是凡俗子,贪嗔痴慢疑(下)解“痴”
南师讲,大家都痴,痴痴呆呆,每一个人都痴。他讲到了交往二十多年,一起学佛的两个好朋友的经历。这俩人的儿女都出国获得了博士学位,都已经结婚了。南师对这位朋友太太讲,将来生了孙子你又去忙了。她说不会,那个时候一定潜心学佛了。结果,两老在家里没有事,又把外孙从美国接过来了!南师讲,这就是“痴”,这还算很普通的。痴心有很多很多种,红楼梦上林黛玉葬花,那个是痴到极点了。贪嗔痴,普通佛经上讲三毒,就是使人们不能悟道,不能超凡入圣的三毒。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讲痴子傻子呆子,好像痴傻呆是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者对另一个事物沉溺进去了,那就痴了,一旦痴了,智商就不够用了,就会做出很多很傻的事情来,像个傻子呆子一样。对于恋爱中男女尤其如此,为情所困所惑,寻死觅活者不计其数。
这里突然想起元好问的《雁丘词》来,索性把原故事一并记录如下,与大家共享。
诗人元好问自述。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
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多情自古空余恨,好梦由来最易醒。情痴只是痴之一,也是千百年来流传最多的绝唱,那些凄美的爱恋,多是痴心男女的斑斑血泪。有一点痴并非坏事,但过痴至愚则多是悲剧了。
解“慢”
“慢”叫做我慢,就是自我的崇拜,自我的崇高。南师讲,我们大家检查一下,人最佩服的就是自己,每个人都佩服自己。至于阿Q精神,没有办法跟人家打,不要紧,自认还是老子。所以人最崇拜的就是自己,这个叫慢。
“慢”其实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自以为是,很多时候甚至自欺欺人。一般情况,这个毛病是隐藏起来的,但一旦环境情况变化,身份地位改变,或者发生纷争时,就表现的很明显。芸芸众生都容易犯这个毛病。在有点权势的人身上,我“慢”尤为明显。官场上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没什么职位的时候,表现的平易近人,也好交往,一旦有了职权,马上独断专行,一副生人勿近的架势。
1941年,毛泽东在延安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改造我们的学习》。文中引用了一个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主席以此批评那些“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的人。这个著名的楹联,出自明代著名大学者、34岁就任《永乐大典》总编纂的解缙先生笔下。这个楹联,足以说明解缙文才之不凡。然而,也正因为这个楹联,最后令其死于非命。这里提到这个楹联只想说明,做人不可我“慢”,固执己见,但也不能做“墙上芦苇”“山间竹笋”,人云亦云,没有主见,脑袋空空,没有内涵。
常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满招损谦受益”,做一个清醒睿智的人,我们需要把自己当自己,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从不同心境角度层面分析判断事物。
解“疑”
南师讲,“疑”就更难了,佛学再研究下来,了解人性,人根本不会相信别人,因为有我,有我慢,所以人对一切真理都不信。譬如说,很多宗教徒,佛教的,基督教的,信什么教都不管,他跪下去拜拜,菩萨你保佑我,上帝你保佑我,你说他相信了没有?拜下去以后,心想,唉!不晓得灵不灵!都在疑。没有一个会真正绝对信的人。
对事物的分析判断,总离不开先“疑”。有疑方有思进而有悟,但疑心太重就成病,常说的疑心病,害人不浅。小的疑心病,害及一人一身,大的疑心病,则误家误国。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保身文化盛行。《增广贤文》中有一段非常形象的描述:“老是老滑头,小是小滑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见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让三分;饱经世故少开口,看破人情但点头。”这种处世哲学,也是中国人长期身处集权社会得到的经验教训。
美国有句谚语:“最敢骂政府的作家是最有良心的作家。” 而我们中国人说“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中国的智慧是既不得罪别人更不伤害自己的智慧,尽管心有疑,但多在心,少露外。所以我们常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讲敞开心扉、推心置腹,也讲“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话到嘴边留半句,事到临头让三分”。这么看来中国人的智慧充满矛盾,又充满禅机,不可偏废其一,亦不可偏信一面。如何宿舍,老祖宗早有智慧箴言传下来,隋朝王通的《文中子·礼乐》中曾言:以利相交,利尽则散;以势相交,势去则倾;以权相交,权失则弃;以情相交,情逝人伤;唯以心相交,淡泊明志,友不失矣 。
总而言之,贪、嗔、痴、慢、疑这五样,是思惑,思想上根本障道,难以解脱。学佛也好,人生也罢,都是在求解脱,能解脱一样已经是了不起了,五样都能解脱了,那就能得到真正的圆满幸福,那就是佛家所想达到的佛的境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