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一提起大米,我们脑海中闪现的第一个词,那就是“东北大米”,为何东北大米会如此受欢迎。
众所周知,东北天气寒冷,冬季漫长,土地的腐殖质含量很高,你可以这样理解,当国庆过后,地里的庄稼收割了,当你还没有来得及患上秋衣秋裤的时候,冬季的雪就来了;而那些枯枝落叶,被雪埋在土里,要知道不论是天热还是天冷,物质的自然分解是存在的,那么那些腐殖质都会被沉积下来。
一般情况是这样的,今年的枯枝落叶完全要变成腐殖质的话,大概需要两年的时间,所以基本上,本年度的养料就会被沉积到来年,这样土地的养分量就可以一直处于一个相对高的水平。正是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生产出口感鲜美的东北大米。
东北在以前能够吃得起大米的人是很少的,因为生产力落后而水稻种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所以在那个机械化较低的时代自然不可能大面积种植水稻。 虽然水稻在那时候还是比较奢侈的食物但是由于东北大米独特的口感还是受到了人们的喜爱,所以当人们有条件大面积种植水稻的时候大米自然就成为了人们的主食了,毕竟有好吃的谁又会去吃不好吃的呢。
·历史原因
这里有一个事情需要重点说一下,其实很早以前东北的作物并不是大米,还记得那一首歌“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且不说这首歌的年限,就说查阅典籍,东北的最早的经济作物的确是大豆和高粱。
所以呀东北人以前是靠面食为主的,因为当年闯关东得人里面有山东人还有河北人,这两地人必然会以面食为主。
而说起大米就要说起伪满洲国了,东北大米的前身应该是日本的北海道大米,当日军侵华占领东北后,日军开始引进水稻种植技术在东北地区种植水稻,的确生长出来的大米口感甚好;当然了,这就使得在伪满洲国,东北大米被日军视为战略物质来储备的,但是是绝对不允许非日本人吃大米的,一旦发现是要被抓去枪毙的,写到这里我恨的心痒痒,毕竟那一段岁月,想着我们的先人是怎么过来的。
那段时间结束后,种植水稻种植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至此,东北种植大米已经成为了一种耕作方式,而且也成为了产业支柱,其实说一个地区以什么为主食,还是以当地的生产作物为主,当整个东北都在种植大米,自然随着时间的积累,人们的饮食方式开始改变,渐渐地大米成为主食。
了解更多关于大米的知识or食谱or健康等,请关注简书号:“季季鲜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