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一章,应该说,孔子谈的也是治学的态度。只是,这一章,是针对具体一个人讲的,这个人,就是子路。子路性刚,鲁莽,或说急性子,与孔子对学生的期望相反,常受到孔子的批评,如,孔子说,“由者,不得其死然”,又说,“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又,“野哉,由也”,如此等等,《论语》一书中屡见。这一章,可能是因为子路又因鲁莽冲动,脱口而出一句什么话(《论语》未记载,我们无从知晓),针对此,孔子对子路说了以上一番话。孔子说,由啊,告诉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或说教导你的内容你都知道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对待知的正确态度(或说,这才是明智的,智慧的)。各家解释均差不多,这句话唯一的区别只在于对“知”的理解,一说知就是“知”,一就知解作“智”,仅此而已。而唯有钱穆先生,解说与众家有所不同,他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由啊,我我教导你怎么算知道吧,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所不知,才算是知”。
作为今人,对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个人的理解就是,如题目所说,一个人,要明白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知道自己几斤几两,这才算是正确的态度,或说是明智的人。为什么呢?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如果一个人,刚开始学了一点什么,便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以为天下知识尽在己胸,这怎么能算明智呢?曾经看过一个笑话,一个地主请了一个先生教儿子识字,第一天教了一个“一”字,第二天教了“二”字,第三天教了“三”字,第四天,孩子便对地主父亲说,先生教的知识我教学会了,可以不用先生了。地主父亲也是愚蠢得可以,信以为真,辞了先生。一天,地主要请一个姓“万”的人,让儿子写请帖,结果写了半天,儿子还没写好,便前去询问,儿子回道,刚写了一半呢,地主一看,写了满满几张纸的“一”。对待学问知识,如果和地主的儿子一样,不懂装懂,自以为是,怎么能行呢?
明智的人,对于已经觉得的知识,要勤加思考,于心有得,并考之于实践,明白自己所得有限,还有许多未知,一是会谦虚谨慎,更加勤奋求学,二是明白己之不足,待学的学问知识很多,必会更加斗志昂扬,迎难而上,以求学得更多。这才是真正的治学态度。
“学海无涯”,为人治学,必要审慎而动,勤加思考,谦虚勤奋,学而时习,巩固所学,于心有得,同时勤加自省,明白己之所短所惑,勤加精进,以提升自己的学问水平,这才是最正确的治学态度,或说这才算是一个明智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