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小琳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回想起自己,曾经夹着三支笔抄作业的情景。不得不说,生在触屏时代的孩子们,简直太幸福了。
那么,在羡慕之余,不知你是否发现了:近两年兴起的人工智能,在成人眼中,是“抢饭碗”的威胁。可到了小朋友那里,却自然地变成了有智慧的伙伴。
这,是人类的进化,还是孩子的无知呢?
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那些越来越聪明的机器呢?
今天我们不妨就一本书,聊一聊这个话题。
这本书的书名叫《深度学习》。
你可能会想起另外一个新概念,叫——碎片化学习。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量信息涌到我们面前,无线分割着我们的注意力和学习时间。所以,才会出现所谓“碎片化”的概念。
但,我们今天讲的“深度学习”并不是人类提升自身认知的问题,而是关乎机器的智慧。
也就是说,这是一本讲机器学习发展史的书籍。
这本书的作者是世界十大AI(人工智能)科学家之一的特伦斯·谢诺夫斯基。
早在1986年,特伦斯就与杰弗里·辛顿共同发明了玻尔兹曼机,把神经网络的研究带入到应用层面。从而,将深度学习从边缘课题带入到了互联网科技公司仰赖的核心技术。
也就是说,近两年来井喷式发展的人工智能,与作者的研究工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那么,我们刚才的疑问,在一手打造发展了AI技术的专家眼里,又会得到怎样的答案呢?
1 AI初体验
说到第一次接触人工智能,恐怕大多数人都是在2016年,阿尔法狗对战世界冠军李世石开始的。后来在2017年5月,阿尔法狗再次连胜柯洁三场。一时间,“人类危险了”的信号,遍布全球。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我们认识了人工智能,同时对自己还能做什么,产生了深深的焦虑。
这和书名中的“深度学习”,又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支撑机器运用自身智慧,战胜人类的,就是一种叫做“深度学习”的算法机制。
简单来说,只有经过深度学习训练的计算机,才能不受人类刻板的指令控制。而更像一个自然进化的生命,自主地从经验中学习,根据现实情况自行做出判断与行为。
2 深度学习并不新
让机器像生物一样进化,自主学习?
这也太炫了吧?
你也许会觉得深度学习很潮,是科技发展的新兴事物。
但是,实际上它已经出现了近百年。
深度学习的轮回大概是30年一次,在1950年代的雏形,1980年代的算法突破之后,我们迎来了2010年代的深度学习革命。
如果你看过美剧《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的话,是否注意到,女主角的爸爸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时,曾经试图用外孙的儿歌唱片,教会电脑唱歌。后来,也正是因为他把这项研究,解释给了讲脱口秀的女儿,而被实验室解雇。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教机器学习的技术,还只是一个雏形,是国家最高级别的绝密科研。
而在今天,深度学习的理论和应用,不仅已经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协同研究,更被结集成册,就像这本《深度学习》。
在这本书里,作者作为深度学习技术的先驱和奠基者,通过3个部分的讲述,全景展现了几十年来深度学习的发展、演变与应用。从而,让我们在了解其历史的基础上,能更加准确地预测出机器智慧的未来。
3 机器的自我思考
作者说,关于人工智能的构建,曾经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主张基于逻辑和计算机程序;而另一种则主张直接从数据中学习。
很明显,第一种是我们常见的编程思维:只要把行动写进程序,后面就交给机器去执行好了。而第二种则是今天的主题——深度学习的雏形。
一个人告诉机器怎么做,一个告诉机器之前的人们怎么做(经验),然后让它自己判断。
而教会机器思考的基础,则是两项技术的飞跃发展。它们分别是:网络感知器和大数据。
所谓感知器,顾名思义,就是人工智能的五官。有了感知器,机器就有了基本的学习能力。
但是,想要成长,光有能力还不够,还需要接触大量学习的素材。
因此,大数据技术为深度学习提供了二次发展。数以万亿的数据样本,被喂投到计算机那颗空荡荡的大脑里,让它吃得饱饱。
所以,才有了今天会下棋的机器人,会模仿各种笔迹的代写工具。
4 我们能做些什么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自己。
一台冷冰冰的机器,尚且能通过深度学习,掌握各种“不可能”的能力。
那么作为天生具有学习能力的我们,又该如何进化呢?
刚好前几天,我听了一节关于改善睡眠的课程,不妨和你分享下:
如果你能在每天晚上入睡前,写下当天让自己高兴的三件事情。
注意:每件事情只能用一句话记录。不要详细写来龙去脉,不要分析为什么会感到快乐。只要单纯地记录。
然后,倒头就睡。
坚持一周后,你会发现:第二天早上起来的自己,不仅精神充沛,而且心情愉快。
这和机器不断从样本数据中学习“什么是快乐”,简直太像了。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的大脑在深度学习的过程。
机器,就像一张白纸。
教它们在纸上书写的过程,也是人类在不断自我迭代的过程。
我们的智慧,在教育机器的同时,会与其共同增长。
就像,通过给大脑提供样本,让自己睡得更好的人们。
就像,用压岁钱买机器人代写作业的孩子。
正如苹果公司CEO库克所说:科技本身没有好与坏,世界会因为AI而变得更好。
你又和人工智能又有过怎样的亲密接触呢?
欢迎留言。
—END—
不是在读书,就是在码字的小琳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不妨点击下方红心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