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试图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因为情绪是一个人的修养,更反应出一个人的心态。不过在经历了一天的折腾后,我心态终于崩了。
我编辑了一大段话发给了相关同事,大意就是两点:
第一、我承认自己考虑不周,没有想到大家给我的材料是未经审核的,我也没有提前对这种未审核的做处置预案。
第二、对于错误百出的材料,我选择退回提报人,自行维护。
这也是制定一个工作的基本原则。
其实这件事起因很简单,我们觉得很多同事工作很多,这个事情呢,可以由我们以系统角度批量处理,简化大家的工作,这是奔着效率的目标去的,也可以说是给大家减减负。
那么结果呢,减负是否达到了呢,对于这些同事,他们把事情直接交给我或者甩给了我,120多个文件,本来他们也是可以处理的。然后我拿到的数据之后一检查发现一大半都是有问题的,问题很简单,要求填的不规范、不匹配、不一致,这导致需要大量的人工复核,于是批处理是不可能了。
由于材料是同事们提报的,有问题还需要他们再去复核,结果这个活又变成了一遍又一遍的修改。
如果材料严谨,大家也是按照最初要求的格式和规范填的,那么系统化处理用不了十分钟,可是因为信息不一致、不匹配,反复的检查、沟通、确认,带给我这边增加了一天的工作量,一天做这一件事都没有完成。工作时长从理想的十分钟变成了漫长的八小时。大家的所谓压力全部转变为我一个人的压力。
我深入反思了下这个活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初心是为了给大家减负、提效率,这个出发点肯定是对的。具体举措是,你们按照要求收集并提报给我,我处理。这看起来也很简单清晰。
但是问题就出在这个简洁的指令上,也出在责任划分上。他们不是填写数据第一手负责人,所以他们有的人会觉得不用对这个数据负责,因为数据不是自己填的,也不是自己报的,他们的角色是协助催促或者代为提交。于是,有些负责任的同事会主动检查下数据的逻辑性和正确性,看格式是否规范、看信息是否完整一致。而也有的人就本着谁填写谁负责,谁处理谁检查的想法,他在这里做了一个中间的传递人员。于是出现了这种现象:看似大家减负了,我替他们背上了“重负”。
那么话说回来,为什么我要作为这件事的负责人呢,别人的猴子怎么就跑到我的身上来了。这个活是我的么,确切说也不是。公司按计划推动这一类信息的梳理,而这类信息有指定的业务管理负责人和对接人,我作为一个系统支持人员,主要任务是指导、帮助大家把数据信息导入系统。在主责部门和执行人员未按期把数据维护完成的情况下,我主动协助大家处理,这算是越界了吧。结果吃大力未必讨的好,纵然维护无误,也是分内工作,功劳又是谁的呢。
上面这些属于牢骚了,细想想也没那么重要,做好了对全局有利就好,个人计较太多又能如何。这次大家在协作时暴露出的的信息指令不一致,更多责任在我,我也不能推卸给主责部门或者执行人,因为我说让他们把数据给我,但是我没有说你们把数据审核无误再给我,我以为我没有说大家肯定会懂得也会做的。我以为我以为的,你以为啥呢。当然可能我下达这样的指令也很尴尬。
但是如果我们下达指令时,能够明确谁去做、做到什么标准、标准可衡量,那么即使他们自己维护或者给我维护,都会很顺利。因为这次维护的数量是120多份文件,如果少,比如10份以内,大家就算是没有复核,也可以再沟通并调整,可是面对100多份,远远不是简单地沟通就能轻松搞定,需要每个审核一遍,再与每个人单独沟通,每个人沟通需要2-3分钟,总共200多分钟,也就是3个小时过去了,这是很恐怖的,正宗的低水平的勤奋。
透过到这件事,我也在反思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职责,工作是什么呢,计划、管理、组织、协调、执行。再精简下就是管理和执行。
管理包含计划、目标、管理、组织、协调、总结;
执行包括任务、复查、行动。
未必做每项工作都用到管理和执行的全部要素,但是核心要素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计划、目标、协调、复核、行动。
而我这次小的任务就只有计划、目标、协调、行动,少了复核,复核没有说清楚,一是复核什么,二是复核标准是什么,最后变成了自己复核。布置任务时,我强调了数据来源的一致性,但是没有明确责任人,那么接收信息的人再次向下传递时,就会出现责任不清,标准不明的可能性。
于是,我只能看着各种低级问题而怒火中烧,又不得不继续承担救火队长的角色,这次救火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如果当时让大家自己维护,那么他们就会对这些数据的逻辑性很重视,因为维护时也会面对跟我一样的困境。
想了这么多,超压也释然了,做事要多反思多从自身找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