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自我的标签》 陈虎平著
第一章 自我成长与行为积累
深度练习与行为积累
实践领域需要行为积累,只要练习、只有练习,才能学会。读再多理论书,在边上看再久,都不行。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第一部长篇小说《罗亭》里的主人公罗亭作为“多余人”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性格特征便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罗亭仰仗的主要是书本知识或他人的思想。
列兹涅夫批评说,罗亭的思想不是从他自己的脑里生长出来的,他只是剽窃别人的思想,这些思想原本是对生活思考的结晶,可在罗亭那儿却永远只是一种华而不实的空谈或教条,他阐述爱情的各种形态,却对生活中的爱情视而不见;他肯定信念,认为信念可让人辨明人民的需要、使命和将来,并使人知道他应该做什么,但他本人一生却四处漂泊,找不到生活的目标。
罗亭热衷于用他的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列兹涅夫说,事事都想插一手,事事都要发议论讲道理,指的就是这种现象。他总是用一般的原则来处理千变万化的感情,其结果自然是一团糟。
罗亭是屠格涅夫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一个文学形象,徒有过人的天赋才智,却从不实践,一无所成。到了二十一世纪初,我们依然在大面积地提倡实践练习,只有练习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譬如本小节提到的“深度练习与行为积累”,市面上流行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和《刻意练习》,这些都指向同一个方向——深度练习。
回顾经典,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从《论语·学而篇》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到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都是在勉励大家勤加练习,强调行动的重要性。
行为积累有时需要主动求虐,打破既有的心理适应和自我舒适,胆战心惊地继续更高难度的练习。
没有人天生就会,所以羡慕别人口才好,情商高,毫无意义。我们唯一需要关注的就是我是否有意挑战新高度来训练自己,积累更多技能,有更多心理、情绪和行为控制来应对更多局面。
只有突破既有行为水平,才能爬上更高的行为平台。就像爬山一样,只有爬,才能上升。爬到一半,就绕着山体徘徊,可能风景还不错,身体也不累,但始终都在同一个海拔,就不可能到达山顶。
一个复杂的行为和思维能力,是多层练习的结果,是多层行为积累的结果。多层的深度练习,在一个方向上积累,就能收获伟大的果实。微小优势的连续积累是达尔文演化理论的精髓。
成年后塑造新习惯更加困难有两个原因:一是神经可塑性可能降低,这是客观性,我们没法阻止;二是身处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可能过于屋顶,以至于无法提供新的刺激。
就像滑雪,开始是在初级雪道,以后要到中级,将来要到高级,开始是正常雪道,以后要到自然雪道。人的思维和行为技能也需要我们在成年后继续成长。
如何实现超越平均水平,达到不普通的高度?做不普通的练习,不普通的量,不普通的时长,达到不普通的层次。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有些人可能有暴发的运气,但运气只是一时的,一切都会回归平均。逐步升级、分层积累,才有伟大的果实。运气来了当然要抓住,这与逐步升级、分层累积毫不冲突。运气是额外的馈赠,锦上添花未尝不是美事一桩。
连续的正向积累,过段时间就上一个台阶,这不等于重复。重复不是积累。要效果导向,而不是时间导向。
知道了10000小时定律,就开始盘算着如何达到一万小时的量。这是非常浅薄的。一万小时这个过程中需要做的是不断的突破,每一个层次的量变达到质变,盘旋而上,每一次质变都是一个台阶,才能实现最大的质变。
在不在重复,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心智偷懒,别人是看不见的。花了时间,没有进步,这就是在重复,必须真的动脑筋,试验新的练习方法,这个过程可能会很痛苦,但不用怕,自然法则里新生都是痛苦的,社会法则也一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