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草莓爸爸:寻找“创造力”的旅程【048】

草莓爸爸:寻找“创造力”的旅程【048】

作者: 宝贝这么学 | 来源:发表于2019-03-12 20:38 被阅读2次

    2019年3月12日学习小结。

    本文是@李子李子短信的文章《一段寻找“创造力”的旅程》(原文没有标题) 一文的阅读笔记。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南希·安德里亚森(Nancy Andreason)的故事

    南希·安德里亚森是艾奥瓦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教授。她与许多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打过交道,例如作家、艺术家、发明家等等,于是对“创造力”这件事情产生了兴趣。

    创造力不完全是“智力”。智力高的人可能会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语言能力等等,但是不一定有那些闪光的点子和那些火花崩裂、豁然开朗的瞬间。而那些做出关键贡献的,也很可能并不是那些最聪明,而是最敢想的人。

    她认为,创造力一方面是“发散性思维”的能力,这可以通过一些东西来量化,比如问开放性的问题(比如在给定的时间内想出一个砖头的N种用处,越奇怪越好)。但另一方面,只有点子还不行,还必须要有创造性地归纳知识、融会贯通的本领,例如爱因斯坦给出的E=MC2那样精妙而简洁的公式。

    大脑在进行这两种活动的时候,一定有着异于常态的活动。不然也难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总是在开脑洞的时候感受到兴奋,解题的瞬间感到愉悦。

    她发现,有创造力的人群确实相当多受着精神问题折磨(80%,对照组30%,有的有症状但不一定确诊),包括精神分裂、抑郁、焦虑等等。而另外一个发现是,这些人的家庭成员很多也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并也受精神疾病的折磨。

    她的初步结论是,创造力很可能与大脑底层工作机制相关,与遗传以及家庭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90年代末,安德里亚森和另外一位学者正在用 PET(正子扫描)监测两种记忆活动。一种是回溯记忆,是让人回忆一件事情的先后顺序,例如背一首诗,或者复述一天的活动。另一种则是让受试的大脑放松,随机地回忆各种各样出现在脑子里的东西,有点像是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

    他们发现,相比起需要思考的回溯记忆,当受试大脑主动思考的部分完全放松的时候,负责“联想”那部分的大脑——联合皮层(association cortices)——变得十分活跃,让那些碎片般的记忆接连不断地出现。

    具有创造力的人和普通人的区别,是他们能够在把脑中储存的内容,自由地交融、交叉、联系,并被他们在合适的时候捕捉到,并形成“点子”。潜意识下的“联想”,或许是解开“创造力”的关键。

    她立即着手重新展开实验,同样地招募了一群艺术家、作家、科学家、设计师等等以及一群对照者,让他们进行放松的联想,并同时对他们的大脑进行扫描(这次是用的MRI)。实验的结果非常漂亮地印证了她的设想——这些人的大脑中负责联想的区域,比一般人更加活跃。

    这有可能有遗传的作用在里面——类似于一些精神疾病的遗传倾向,而相关基因对于创造力的影响,还需要更多的研究进行佐证(或者证伪)。

    这个研究当然还没有完全划下句号(虽然安德里亚森本人已经接近退休了),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PS:有说法说创造性思考常常需要抑制住有意识思考才能活跃起来。那么如何抑制有意识思考呢?运用一些规律的重复的动作,像铅笔随意划划,散步,或者驾驶。

    这一点我是挺认同的,我的好想法时常是在做一些下意识的事情时候产生的。

    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恐怕是挺难培养的。家长可以做的是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多给孩子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在学习的实践过程里,慢慢发掘。

    下面总结一下草莓今天的学习情况:



    语文方面:复习了上周学习的汉字。

    数学方面:无。

    英语方面:完成了英语课程的作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草莓爸爸:寻找“创造力”的旅程【048】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pdop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