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朋友最近无比暴躁。
几乎每天,儿子的表现都不能让她满意。不是见人胆小害羞,就是上课不敢开口。老师布置个作业,发了一张卡片,上面几行字,回家背熟,第二天轮流说出来。
回家后,朋友苦口婆心地教了一晚上,嗓子都哑了,他愣是没记住。
朋友心里那个气啊,啪啪两巴掌,孩子哇哇大哭。
一瞬间,家里充满了她的吼叫声和孩子的哭喊声。
她说,差不多隔几天,家里就要上演一副这样的场景,生活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全是一地鸡毛。
她一个劲儿地跟我唠叨,“为什么别的孩子都能背下来,而他就是不能呢?怎么逼也不管用,真是气死人。”
我真想说,因为他不是别人家的孩子啊。
可怜的孩子,每天都要听无数遍唠叨,无奈之下,只能反抗。
俗话说,牛不喝水强按头。可即使把牛的头强按下去,牛还是喝不了几口水,相反,当牛想喝水的时候,他会乖乖自己去喝,根本不用按。
教育孩子也一样。如果父母总是强迫孩子去改变,总认为孩子还要许多地方需要完善,哪怕孩子取得了进步,父母也看不见,最终只会越来越失望。
02
曾看到这么一条微博:
因为不喜欢儿子内向的性格,妈妈强迫孩子卖冰棍锻炼一下,希望他能外向起来。可儿子并不愿意去,为了不挨打才不得不去。
且不说内向是不是一定不好,想到已经13岁的孩子,还要挨妈妈的巴掌,心里就要发疼。有多少父母,打着为了孩子好的旗号,在强迫孩子改变自己?而且,这种强迫,多半与恐惧同行。
可父母却忽视了,这会给孩子造成多大的心理伤害。
让孩子更逆反
对于一些个性比较强烈的孩子来说,过多的强迫只会让他变得更逆反。
《超级育儿师》中,优优每天在妈妈的强迫中学习,学完了《弟子规》,写完了数字,妈妈又让他学儿歌,孩子已经很不满了。终于,在学儿歌的时候,他的情绪来了个大爆发。
优优想学《数鸭歌》,妈妈非要让他学《小邋遢》,妈妈认为,《数鸭歌》他已经会了,人要往高处走,所以,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孩子不听,嚎啕大哭,妈妈无奈,拿出了棍子,要动用家法。
可儿子呢,拿了一支牙签,对着妈妈,妈妈一看,更生气了。
妈妈说,儿子经常发脾气,动不动就打人,家里的大人都被他打了个遍。
只是这么一件小事,妈妈都不能让孩子做主,对孩子来说,他的情绪一次次地被压抑,哭闹、打人不过是他对妈妈的强迫进行的反抗而已。
或者让孩子更顺从
对于一些性格软懦的孩子来说,过多的强迫只会让他更顺从。
为了让孩子听话,一些父母对孩子进行恐吓,通过制造恐惧,达到让孩子服从的目的。
就像那个被妈妈强行锻炼卖冰棍的孩子,他是在挨打的恐惧中被迫去卖冰棍的,这项活动不能让他体会到乐趣,相反,他的每个细胞都在写着不愿意。
而习惯了顺从的孩子,很难有说不的勇气,不会拒绝别人,也不懂得表达和维护自己的需求,时间长了,很容易养成讨好型人格。
不管逆反还是顺从,都不是我们想让孩子成为的样子。
03
可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父母喜欢强迫孩子呢?
比较心理在作祟
综艺节目《拜托了妈妈》中,小朋友们纷纷吐槽:
爸爸妈妈当着我的面,说别的小朋友比我好;
你看别人画的多美啊,瞧你画的乱七八糟;
别人家的孩子都能考一百,你为什么就不能;
心理学家Alexander Thomas认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质,这些特质可以表现为活动水平、节律性、注意力分散度等九个维度。
每个孩子这些维度的表现都不一样,这个方面强一点,那个方面就弱一点,没有十全十美,也没有一无是处。
别人家的孩子再好,也跟我们无关,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身边那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难以接受孩子是个普通人
没有父母不希望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为此,父母劳心劳力,要求孩子不停地奔跑。一旦孩子停下来休息,小鞭子立马抽上来,“我都是为了你好啊,你不跑快点,就被人超过了,等你长大了,会后悔的。”
作家刘继荣曾在书中写道,自己的女儿平凡普通,没有任何才艺,却得到了全班同学的欣赏,只因为她为人优秀。她打趣女儿说,你要成为英雄了。
可女儿却认真地告诉她,老师曾讲过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而她,只想成为那个坐在路边鼓掌的人。
是啊,我们的生活不需要那么多英雄,真正需要的,是烟火红尘中的芸芸众生。
当我们能接受孩子最终会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就像我们一样,就不会再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了。
04
心理学上有一个鱼群效应:如果我们急切地强迫鱼往一个方向游去,不停地击掌、投石,鱼儿们多半会四散逃窜,相反,如果我们在不远处投放了食物,一步步引导,鱼儿很快就能到达我们预期的方向。
真正智慧的父母,不会强迫孩子改变。
无条件接纳孩子
儿子一直是个内向的孩子,他敏感、细腻,眼泪说掉就掉,出去玩从来不会疯跑,做什么都小心翼翼。
哪怕是玩滑梯,也是慢慢的,小心地躲着其他的孩子,不争不抢,人多了会主动避让。
上学见了老师,也是微微一笑,低下头,默默走过。
这样的儿子,曾经遭到了很多亲戚朋友的嘲笑。他们说,这个样子怎么像个男孩子呢?我笑笑,不置可否。
因为我知道,儿子的表现,像极了小时候的我。他遗传了我的性格,我能体会到他的感觉。看到他,就像是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我能接纳自己,又怎么会不接纳这个小小的人儿呢?
让我意外的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变了很多,这种改变,来自我的接纳和他的成长。
当然,无条件接纳孩子,指的是接纳孩子这个人,而不是孩子所有的行为。
当孩子出现了不好的行为,父母一定要及时引导孩子改正,纵容和偏袒只会害了孩子。
厘清亲子关系的边界
很多时候,我们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是因为我们混淆了自己与孩子的心理边界,我们看似是为了孩子好,实际只是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要。
可如何确定亲子关系的边界呢?
心理学家李雪给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看这件事是谁的事。
针对主动控制型的父母,建议在下一次想干涉孩子的时候,不妨先问问自己:这是孩子的事还是我的事?
比如,想让孩子多吃饭,想让孩子多穿点,想让孩子早点写作业,等等,如果能意识到这是孩子自己的事,就要放下焦虑,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当然,父母可以适当地提醒和建议,但不要把建议变成控制,要求孩子必须服从。
我们经常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可很多时候,是父母自己先食言了。
蒙台梭利说,每个孩子的内心,都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胚胎,就是孩子内心的种子,这粒种子蕴藏着无限蓬勃的活力,在合适的条件下自然会发芽、开花、结果。
美国教育专家杰西卡·莱西认为,身为父母,我们要相信孩子自己可以进化,相信他有向上生长的力量。
我们要做的,是给他足够的阳光和雨露,让这粒种子历经风雨,沐浴阳光,尽情开放。
而我们,在一旁静静欣赏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