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在2010年元旦期间上映的《Avatar》(国内翻译成《阿凡达》)是加拿大导演卡梅隆执导的最新一部科幻特效片。由于这部影片的口碑和票房都很好,相信大家都看过,所以本文对它的故事情节直接略过,只是简要说一下我个人的观后感。
电影《阿凡达》在我看来就好比一个多面体,当我们观众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它就可以看到到很多不同的方面。就我个人而言,它促使我反思了”正义“问题。作为地球人的男主角Jake Sally以化身(替身)的身份深入了纳威人的族群后,发现自己的同胞作为军事和科技实力强大的一方,因为商业的贪婪试图侵占和抢夺纳威人的生存空间的时,他骨子里的”正义感“再次爆发,毅然地站在了人类的反面。影片上映后国内有些名人(比如Z先生)就在博客上说Jake这个行为是反人类的、叛国的、不建议大家效仿。还有人说Jake是因为跟那个纳威公主好上了,爱情使人盲目导致了他分不清敌我等等。对于这些观点我个人是比较无语的,因为这种狭隘的民族(或血统)观念往往会颠倒我们对”正义“的判断和道德的取向。我们不妨试想,如果恃强凌弱、损人利己、杀人越货等行为因为跟自己家人、族人、国人密切相关,我们就可以不吭声、选择性无视的话,那么我们还有正义感和是非之心吗?
说完个人的点滴感想,我们还是照例来分析一下《Avatar》这个片名。在《美国传统词典》中查avatar一词,我们可以看到下面的词源解释:
[Sanskritavatāra,descent (of a deity from heaven), avatar:ava,down+tarati,he crosses; seeterə-2in Indo-European Roots.]
上面的解释告诉我们2个主要信息:
(1)英语单词avatar是从印度的梵语单词avatāra(神仙从天上来到人世)借过来的。
(2)梵语单词avatāra=ava-tār-a,前缀ava-等价于拉丁语的ab-(出来/离开)前缀,有时候在用法上也跟前缀de-(离开/出来/下来)类似表示down的词义,词根tār-是ter-的长音a级形式(变体),跟英语单词through的thr-等价,表示cross(穿过/穿越/穿透)的词义,后缀-a是名词词尾,所以这个梵语单词的字面意思是:穿过某个空间(阻隔)下来的,从天上来到人间的。
梵语单词avatāra在梵语里面特指宗教里面的神仙从天上来到人间,然后化身成普通人(凡人)混迹于普通百姓中,类似于基督教的耶稣是上帝的化身,《西游记》里面各种神仙下凡也跟这个类似。
为了方便大家更好地理解电影《Avatar》的名字由来,下面再贴一个《大不列颠百科全书》里面对avatar的解释:
印度教中,指神为了抵制世上某一种邪恶而化作人形或兽形。这个词通常指毗湿奴的10次下凡救世的化身,包括一次化身为佛陀。这一说法出现在《薄伽梵歌》中黑天神对阿周那所说的话中:“每当邪恶出现、正义受到威胁时,我就会出现。”
看到这里,我们再回想一下电影《Avatar》的剧情,比如人类表现出邪恶的一面,象征正义的”Jake Sally”化身为”阿凡达“出现在纳威人的族群中并领导它们反抗人类的邪恶。写到这里,我突然发现卡梅隆作为编剧和导演在影片中试图要传达的”正义“思想至少在我这里被充分感知到了。
最后,还是那句话,也许我们因为自己的局限做不出正义的行为,成不了别人心目中的英雄,但是”是非之心“是必须要有的,不能因为某个事情牵涉到自己的利益就颠倒是非观念,否则个人的道德素质会很快地一落千丈。我是这么看的,诸君以为然否?
【版权声明】本人在简书网站发表的任何原创文章都是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之成果,且发布时会以“长微博”形式转发一份截图至新浪微博。任何文章在时间上晚于本文、观点或论证与本文雷同、作者署名非吴建新本人者,均可认定为抄袭之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