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陈廷敬》在央视八套播出几天了,山西人关心点山西人的事,看了几集,除了对几个演员有点微议之外,里面有些不伦不类的东西也如鲠在喉,辫子戏也是戏呀,怎么能不认真呢?
首先那个油头滑脑的明珠没有演出他的机心来,那是个笑里能藏刀的人物,唉!演员的选择与表现不说了,生米都煮成熟饭了,只是当这位明珠大人一口一个“本中堂”如何如何的时候,小编就有点坐不住了,演员可以原谅,编剧呢?导演呢?顾问呢?常识性的东西别搞笑,否则历史剧的厚重感在刹那间就崩塌了!
中堂是明清两朝对内阁大学士的尊称,大家都熟知的是和珅“和中堂”,还有李鸿章“李中堂”,明代大学士们办公的地方在内阁,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故称中堂。清代大学士往往要管一个部,京官一般有一满一汉分坐于东西,当中是空的,如有管部大学士在场,便坐在中间,故亦称中堂。
这里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尊称,尊称,尊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意思就是下面的人为了表达尊敬给上司戴的高帽子,而上司居然大言不惭地把这个尊称挂在自己嘴上,当然贻笑大方。
做出宫保鸡丁这道名菜的清代名臣丁宝桢,死后被追赠为太子太保,尊称为丁宫保,他要活着得了这个荣誉称号,一开口就“本宫保”如何如何,岂不荒唐?再试想一下,我们把国画家范曾先生尊称为“大师”,够不够格另说,但是他出来对别人说话,动不动就说自己“本大师”如何如何坐四望五,恐怕……极不合适吧?不惟如此,不少称呼都带有敬意,本作家?有点搞怪吧,本院士?有点骄狂吧?本和尚?和尚也是尊称敬称,自称是小僧或老僧才是。
陈廷敬像那明珠当时对着比自己官职低的陈廷敬该如何自称呢?一般来说,清代的大学士都兼管一个部,明珠就曾是兵部和刑部尚书,自称应该以“本部堂”为宜,就低不就高,以示谦逊。可查曾为武英殿大学士的曾国藩与下级的信函中就自称为“本部堂”。
所以不能把别人的马屁当旗帜。总督,别人尊称你制军、大帅、制台、制宪或督宪等等,你自称个本督就足够了。
陈廷敬时任左都御史,别人也都送个尊称叫总宪。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九门提督麻勒吉见了同为从一品的左都御史陈廷敬,叫了一声“陈总宪”,这个叫法也是透着诡异,中堂这个尊称的前面加个姓似乎顺理成章,但是总宪前面加个姓,就像知府叫张府台?道员叫王道台?还真不像今天的张书记和王局长那么顺溜,似乎应该是去掉姓,加上两个字,叫“总宪大人”,或者府台大人,道台大人,顺嘴一点吧?个人认为,麻勒吉既然不怀好意,直接叫个“陈大人”为宜。
再絮叨一句,演陈廷敬的陶泽如是个好演员,但跟陈的气质相去太远,有些滑,有些黠,少了些厚重宽仁,他其实应该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要不能从政53年还得善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