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思维转换
网上盛传一个故事,说大英图书馆建了一栋漂亮的新楼,准备整体搬迁过去。
但你知道,书多重啊,还这么多,搬家是非常大的工作量。有人估算,做这件事要花350万美元,好大一笔钱。请问,如果你是馆长,怎样才能用尽量少的钱,把海量的书,搬到新馆去?
雇更便宜的人吗?发动所有员工及其家属?要求新馆建设者承担这个义务?
都不现实。在“搬书”这个固有的思维模式下,可能很难找到更好的方案了。你需要一次“思维转换”。
有位年轻人对馆长说:我来帮你搬,只要150万。年轻人在报纸上登了一则消息:“从即日起,大英图书馆免费、无限量向市民借阅图书,条件是从老馆借出,还到新馆去……”
年轻人从“搬书”的思维模式,转换为“还书”的思维模式,结果花了不到一个零头就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己也成为了百万富翁。
这就是思维转换(Paradigm Shift)。
每个人,都在以他的理解力和经历,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然后再用这个思维模式,理解这个世界。思维转换,就是改变你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如果我们只想发生较小的变化,那么专注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就可以了,比如把杯子倒空;但如果你想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那就需要“思维转换”,可能连杯子都要换掉。
案例
周日清晨,纽约地铁。乘客们安静地坐着。这时上来了一位带着几个孩子的男子。孩子们一上来就四处奔跑,撒野作怪,而这个男子坐下来,就像没看见一样。大家非常不满。你也终于忍无可忍,对他说:先生,可否请你管管你的孩子们?
故事讲到这里暂停一下。问问自己:你忍无可忍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每个熊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熊家长?
那人抬起眼来看你,仿佛如梦初醒般地轻声说:是啊,我想我是该管管他们了。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刚刚过世,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手足无措,孩子们大概也一样。
这不是故事,这是《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的亲身经历。《七个习惯》卖了近3000万册,史蒂芬也被评为,对美国影响最大的25个人之一。
史蒂芬说,你能想象我当时的感觉吗?我瞬间怒气全消,非常自责,同情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啊,原来您的夫人刚刚过世?我感到很抱歉!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有时候,错的不是世界,错的,是你理解世界的思维模式。
开始这个季度的修炼之前,我想请你先打开也许已经生了锈的,“思维转换”的开关。
运用:打开“思维转换”开关的几个建议
第一,多读书,多交友,多旅行。
每本书,都是一套“思维模式”。读的书越多,就会理解越多不同的思维模式,越有助于打开“思维转换”的开关。建议每年至少读20本书,并做笔记;有志气的人,可以考虑读50本以上。
每个人,也是一套“思维模式”。认识的人越多,你会越理解自己“思维模式”的局限性。建议:不要独自吃午饭。只要名单上还有人,一个人吃午饭就是可耻的,你损失了理解别人思维模式的机会。
旅行,也能给你巨大的帮助。
有次刘润老师在美国商场买了样东西,标价83美元。他拿了张100美元,和3张1美元,一共103元,递给了售货员。那个售货员,一脸茫然。她把3美元还给我,说不需要。然后把商品递给我,说:83;接着一张张钞票数给我,说:93,98,99,100。
我立刻理解了她的思维模式:你给我100元,我连商品带找钱,加在一起还你100元。我的思维模式是:我给你103元,商品83元,减下来你找我20元。她居然不理解我的思维模式,我也没用过她的思维模式,但我们各自幸福生活了几十年。
第二,把自己放进别人的鞋子里。
每次争论,都是特别好的练习“思维转换”的机会。试着用对方的观点,说服自己。也就是:把自己放进别人的鞋子里。
张伟俊是中国第一位私人董事会教练。有一次,他受邀主持了一场企业家辩论会。这些平常在自己公司一言堂的企业家们,那谁能服谁,越辩越激动,我看差点就打起来了。张伟俊叫停辩论说:下一个环节是,交换观点,辩论继续。当时所有人都傻了。稍微停顿后,大家又唇枪舌剑起来,开始帮对方自圆其说。
这对在场的几百位企业家,都是深刻的一课。把自己放进别人的鞋子里,你才会明白,你过去捍卫的是自己的观点,还仅仅是自己的尊严。
小结:认识思维转换
思维转换,就是改变你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
怎么练习打开“思维转换”的开关,接受这个季度“个人修炼”的课程呢?第一,多读书,多交友,多旅行;第二,把自己放进别人的鞋子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