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朋友,一本坏书就是一个坏朋友。
又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等同跟一个睿智的人说话,而读一本坏书,就好似跟一个邪恶的人对话。
我觉得有道理。好书让人受益,坏书只会累人,误人,害人。
开卷有益,这是宋太宗赵光义说的。有很多人奉为至理名言。但我们要看背景。赵光义堪称明君,有定心有定力,有辨别心有辨别力,虚言佞词影响不了他,而且他看的是什么书,是《太平御览》,当然是开卷有益啦。
对于圣人贤人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颗有主张有决断的心,那是一颗坚不可摧的心,所以好书会被他们认可,不好的书只能成为他们射击的靶子。
我们,芸芸大众,在狭缝中讨生活,求发展,随大众,随流俗,随波逐流,没有修成百炼之身,不坏之心,有疏忽,有不明智,有容易受影响,有不辨别,而走入歧路的时候,这很正常。这些话可能有人不爱听。但想想,我们,有没有曾经入到别人的局中,有没有被人套路过,再看看周遭的人,有没有进入别人的局而不自知的。
看现实,挖坑套路,行骗的人有多张狂,被洗脑被忽悠被脑残的人有多奇葩,就知道,我们大众,少了一些能辨识而警惕的心眼。
我们,是芸芸大众中的一人,虽然不可以妄自菲薄,但也不可以高估了自己,不可以认为自己能看透,能认清了这世间的这一切。
因为我们还没有修得这颗心定,因为我们还没有经历过足够多的世事,还没有得到久经考验的为人处事之道,还没有得到明智比较辨认识别的神方妙法,所以我们还不可以简单的认为开卷有益。
弟子规上说,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这个,说出了读坏书的坏处,我也很赞同。
读书,要读,然而,读书的功夫更多的是在读书之外。比如,我们看到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一个好片断,一个好句子,我们要想,我们能不能把这个理论,这个方法,这个技术,应用于实际当中,用于做人做事,如果能,我们又如何运用,如何坚持,如何保持。我觉得,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读书,功夫在书外。读懂很重要,更重要的却是在于运用。一本书,如果不能应用,那么这本书,就是虚妄的书,就是忽悠的书,就是欺骗的书,害人的书,误时害命的书……
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两个书,指的是四书五经中的四书。这个书尚且能误人,更何况其它乱七八糟的书。
我认为,虽然读书贵有疑,但更重要的是在于比较。或许,有时候我们会把某本书,某句话,某个思想,某个方法奉为至宝,奉为绝对真理,但我们也不要忘了比较,要把它和其它比较,和实际比较,和别的相反相左的比较,和相类似相近似的比较,和一切可以比较的比较。比较出长短,比较比优劣,比较出高低,比较出对错,比较出是否,从而能择其善者而从之,行之,实践之,应用之。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好东西是不怕比较的,好书好思想是不怕比较的,好方法好技术是不怕比较的。所以,我们要敢于把我们的心,我们心中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我们为人处处世的方法和态度,做人做事的技术和技巧,拿去比较,取长补短,去劣从优,才能有进步。
当然,有好的方法好的技术,而拒之以不信,那叫做自暴,有应该做的,能做的,有益于身心的,有利于成长的,而绝之以不为,那叫做自弃。这个,我们应该警惕,警醒。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我们听话,有三个要素,看它是否真实,是否重要,是否善意,读书,对待书里的每一句话,也应该如此。
读书,是学态度,学方法,学技术,便是学理论,我们也要尽量的转化为做人做事的技术技能技巧。遇到忽悠,欺骗和误导我们情绪的话,也能做到此心不动。读书,能做到学以致用,不是最好的方法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