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陆澄录》14节,31节学习感悟

《陆澄录》14节,31节学习感悟

作者: 李庆是个做蛋糕的 | 来源:发表于2020-06-22 07:05 被阅读0次

    原文-14

    问:“宁静存心时,可为未发之中否?”

    先生曰:“今人存心,只定得气。当其宁静时,亦只是气宁静、不可以为未发之中。”

    曰:“未便是中,莫亦是求中功夫?”

    曰:“只要去人欲、存天理,方是功夫。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若靠那宁静,不惟渐有喜静厌动之弊,中间许多病痛,只有潜伏在,终不能绝去,遇事依旧滋长。以循理为主,何尝不宁静?以宁静为主,未必能循理。”

    原文-31

    “不可谓未发之中常人俱有。盖‘体用一源’,有是体即有是用。有未发之中,即有发而皆中节之和。今人未能有发而皆中节之和,须知是他‘未发之中’亦未能全得。”


    以上先生和弟子讨论“中和之道”的两段,原文出自《中庸》首章“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想更好理解这句话,需继续往下看《中庸》原文: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不对先生及《中庸》原文做字面解释,只说说我的理解,我以前理解的,“未发之中”,“未发”就是心安时静的状态,这个叫就“中”,而先生指出关键问题:仅仅是心安,心静为主,却不一定是遵循天理的。

    这一点深有感触,当我吃素很久,忽然给我一顿山珍海味,让我使劲吃,而不用顾及其他,我的对食物的欲望瞬间得到满足,会出现一个短暂的无欲无求,心境安宁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合于天理的么?恐怕不是,这个心境安宁的状态只是表象,后面那颗躁动的“心”才是根本。

    我刚刚讲到“使劲吃,顾及其他”,有“顾及”,就说明我并未对吃“素”这件事,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准确的说,还没有理解自身欲望的根源,所以,在我对美食依然存有强烈欲望,而这一欲望得到满足时,其他欲望也在“看起来安静”的状态下,悄悄滋生。

    所以阳明先生才说,关键在遵循天理,静心宁神只是表象,当然,主动静心,也是方法。例如,儒释道智者都会叫我们打坐,修“静”的功夫,无论是哪类经典,都说过“静”对于去除私欲,启迪智慧的重要性。

    而当我理解了静气安神之根源在“中”,也就是“天理”时,便理解了“和”,是遵循天理之静的外在表现形式,即是外用。所以,看一个人的谈吐,行为,也就能看到他的内心,“以行见知”的根本是理解中国文化中,这些根本的逻辑和因果关系。

    也许我当下的理解和圣贤原意有偏差,但若是主动觉知心心念念,是否合于天理时,文字释义,就不那么重要了。

    以上文字,先放一边。自问内心,当下“心静”么?为何静?为何不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陆澄录》14节,31节学习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qbt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