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陆澄录》-12 学习感悟

《陆澄录》-12 学习感悟

作者: 庆哥的修行 | 来源:发表于2020-06-20 13:25 被阅读0次

原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做两件事。


对于上面这句话,以及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每过几个月,我就会有不同感悟。

阳明先生总在说“知和行”不能分作两件事,但为什么又要分作两个词反复阐述呢,经过这么长时间学习,我想,他的目的很清楚:为了让我们更好“致良知”。

毕竟心学是入世的学问,是通过学习,让我们更好做人做事的,所以知行合一,其根本就要落到一个“行”上。而“行”,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行,是良知的发动。第二阶段,是内心有想法;第三个阶段是外放动作。如果分成三个阶段,便能很好理解先生说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举例:假如我在路边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忽然脱离了妈妈的怀抱,去追一个滚向马路中央的皮球。妈妈此时没注意到。此时,我看到这一幕,我心中良知发动; 马上有想法: 孩子有危险,要要去救孩子;后续动作:冲向孩子,给他抱离马路。这个过程,便是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换个场景:孩子犯了错误,给别人带来麻烦。我的“知”发动,想法是人家会不会来找我们麻烦,于是很愤怒,给了孩子一巴掌。这个就不算知行合一,因为“知”不符合天理,导致“行”出现了偏差。

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是天理,不是知道。

知行合一,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心上用功,做任何事都合于天理。同时,先生对知行合一的解释,也相当于给出了我们“致良知”的路径: 为了让行为符合天理,必须在心上用功,为了让自己的心念合于天理,必须做那些合于天理的事。

那什么事是合于天理的呢?内心的良知来判断。

以上分阶段阐述“行”,或许会违背先生原意,但若是这样阐述能让我们更好理解圣学原意,也是幸事一件。

相关文章

  • 《陆澄录》-12 学习感悟

    原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做两件事。 对于上面这句话,以及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

  • 《陆澄录》-10 学习感悟

    原文: 学生问上达功夫。 先生曰:“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说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夫目可得见,...

  • 《陆澄录》-9 学习感悟

    原文: 问:“静时亦觉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 先生曰:“是徒知静养,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

  • 《陆澄录》-17学习感悟

    【原文】 问:“看书不能明,如何?” 先生曰:“此只是在文义上穿求,故不明。如此,又不如为旧时学问。他到看得多,解...

  • 《陆澄录》-5学习感悟

    先生与孟源的一段对话记录,形象的展现了当时的场景。让我想到我自己的毛病,若我自己知道,那就不是原来那个我了。修心之...

  • 《陆澄录》-8 学习感悟

    原文: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吾与子言,不可以少有所得而遂谓止此也。再言之,十年、二十年、五十年,未有止也。” ...

  • 关于"鬼"

    早起,接着研读王阳明先生的《传习录》之陆澄录二三,感悟颇深。文中陆澄问道关于有人晚上怕鬼怎幺办?阳明先生说...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25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十九【陆澄录】。 陆澄问先生:“名物度数...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33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天学习《传习录》二十五之《陆澄录》。今天是《陆澄录》的最...

  • 致良知线上第28期致知班学习第19天

    志愿:去私欲,致良知,依良知而行。无我、利他、致良知。 今日学习《传习录》十五【陆澄录】。开篇讲到,陆澄先生收到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陆澄录》-12 学习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ww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