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陆澄录》-12 学习感悟

《陆澄录》-12 学习感悟

作者: 李庆是个做蛋糕的 | 来源:发表于2020-06-20 13:25 被阅读0次

    原文: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是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做两件事。


    对于上面这句话,以及我们常说的“知行合一”,每过几个月,我就会有不同感悟。

    阳明先生总在说“知和行”不能分作两件事,但为什么又要分作两个词反复阐述呢,经过这么长时间学习,我想,他的目的很清楚:为了让我们更好“致良知”。

    毕竟心学是入世的学问,是通过学习,让我们更好做人做事的,所以知行合一,其根本就要落到一个“行”上。而“行”,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行,是良知的发动。第二阶段,是内心有想法;第三个阶段是外放动作。如果分成三个阶段,便能很好理解先生说的: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举例:假如我在路边看到一个两岁的孩子,忽然脱离了妈妈的怀抱,去追一个滚向马路中央的皮球。妈妈此时没注意到。此时,我看到这一幕,我心中良知发动; 马上有想法: 孩子有危险,要要去救孩子;后续动作:冲向孩子,给他抱离马路。这个过程,便是知行合一。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

    换个场景:孩子犯了错误,给别人带来麻烦。我的“知”发动,想法是人家会不会来找我们麻烦,于是很愤怒,给了孩子一巴掌。这个就不算知行合一,因为“知”不符合天理,导致“行”出现了偏差。

    知行合一的“知”,是良知,是天理,不是知道。

    知行合一,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心上用功,做任何事都合于天理。同时,先生对知行合一的解释,也相当于给出了我们“致良知”的路径: 为了让行为符合天理,必须在心上用功,为了让自己的心念合于天理,必须做那些合于天理的事。

    那什么事是合于天理的呢?内心的良知来判断。

    以上分阶段阐述“行”,或许会违背先生原意,但若是这样阐述能让我们更好理解圣学原意,也是幸事一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陆澄录》-12 学习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zsww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