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479年,苏小小出生于苏州城。
父亲曾是朝廷官员,后来迁移到苏州做了商贾,家底殷实,富甲一方。
也正因如此,小小也接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小小因为身材娇小而被父亲取名为小小,父亲吟诗诵文,她一听就会,家亲都夸她长大后必成为才女。
公元485年,小小的父亲不幸病故,小小的母亲迫于生计忍辱为妓。
公元499年,几年的精神折磨,使小小母亲身心交瘁,一病不起。
临终时,她把小小托付给小小的乳母贾姨妈,
小小母亲离去时,她告诉贾姨妈:
“我的心是干净的,但愿小小莫负我!”
也正因母亲一席话,小小便也成了少有的不畏权势,不畏流言的女子。
至少,她的心是干净而又自由的。
(2)
小小母亲离去后,小小便与贾姨妈搬到了僻静的西泠桥畔一竹楼中。
几年后,小小已长成一个美丽的少女。
小小从小喜爱读书,因此知书达礼,精通诗词。
小小还酷爱西湖山水,
她为了欣赏美景,迎湖开一圆窗,名为“镜阁”。
两旁题一对联:
“闭阁藏新月,开窗放野云。”
每日,小小都会在西泠桥畔散步,
眺望碧波粼粼,水鸟轻点水面,她会情不自禁地吟诗作曲。
在那时,西湖还未经人工开发,
虽然拥有自然的秀丽风光,但山路曲折迂回,游览很是不便。
于是小小便请人制作了一辆精致小巧的油壁香车。
坐着这车,更加便于小小到美景所在之处。
每当小小乘着油壁车出行时,车子玲珑,人儿娇俏。
小小穿行于烟雨朦胧之间,迷离徜恍,好似天上的仙子一般。
沿路的行人们议论纷纷,探头探脑,猜不出她是谁。
苏小小旁若无人,自行自路朗声吟道:
“燕引莺招柳夹途,章台直接到西湖。春花秋月如相访,家住西泠妾姓苏。”
小小愿意为自己喜欢的事而作出决定,不在乎别人的看法,还偏偏反其道而行之。
在此,她的心是快乐而自由的。
(3)
自此之后,苏小小的名声便传开了。
豪门子弟、文人乡绅慕名而来。
僻静的西泠桥畔顿时热闹起来。
小小原本是想以诗会友,结交几位知己,谁知门客竟大多是些腹内草莽之人,十有八九被她扫地出门。
有一富商钱万才屡次登门,提出愿以千金娶小小为侍妾,被小小严肃果断拒绝。
贾姨妈劝她:“不妨寻个富贵人家,终身也有了依靠。”
小小道:“人之相知,贵在知心。岂在财貌?况且我爱的是这西湖山水,倘若身入金屋,岂不从此坐井观天!”
贾姨妈担心小小母亲留下的积蓄用尽,将来生计无着。
小小说:“宁以歌伎谋生,身自由,心干净,也不愿闷死在侯门内。”
贾姨妈叹息道:“姑娘以青楼为净土,把人情世故倒也看得透彻!”
宁为伎不为妾,宁拮据而自由不愿富足而拘束。
苏小小,她比我们自由得多。
(4)
因小小玲珑秀美,气韵不凡,因此在她的车后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跟随。
正巧苏小小也乐得和文人雅士们来往,常在她的小楼里以诗会友。
她的门前总是车来车往,苏小小便成了钱塘一带有名的诗伎。
冬去春来,莺飞草长。
小小也遇到了自己的爱情。
他们的相遇,是梦幻的:一日,苏小小乘油壁车去游春踏青,断桥弯角处迎面遇着一人驾马而行,
两物相对,那青骢马受惊,颠下一位丰神俊朗的少年郎君。
这郎君名为阮郁。
自此,阮郁便与小小相识
第二天一早,阮郁骑着青骢马,径直来到西泠桥畔,与小小吟诗作对,两人暗生情愫。
此后,阮郁与小小两人经常同游。
一个驱车前往,一个骑马相随。
沿湖堤、傍山路缓缓而游,还一起在青松下许下了永结同心的誓愿,两人好不快活。
但他们的幸福日子以阮郁被其父阮道召归家而结束。
“夜夜常留明月照,朝朝消受白云磨。”
这是小小写给阮郁的诗。
春去夏至,小小迟迟等不到阮郁归来,早已心灰意冷,于是便恢复了以前宾客盈门的诗伎生活。
只是小小笑容更少了神情变得冷峻孤傲,
于是贾姨妈妈劝慰小小:“男女之情往往薄似烟云,短似朝露,你千万要想得开,身体要紧。”
小小似答非答道:“我的心是干净的!”
拿得起放得下,这样的苏小小,谁人敢说她不自由?谁人敢说她的心不干净?
(5)
小小对山水的痴恋未变,只不过,她不再到热闹的景区,而专去人迹稀少之处。
某日,在湖滨她见到一位模样酷似阮郁的人。
那人虽气度不凡却衣着俭朴,神情沮丧,仔细打探后才知此人叫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赶考。
她觉得鲍仁气宇轩昂,似是大才,于是主动提出为提供钱物上的帮助。
鲍仁感激不尽,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
与此同时,
当时的上江观察使孟浪因公事来到钱塘,听说了小小的声名,便有意会见小小。
但身为官员不好登苏小小之门,于是派人请她来府中。
没想到苏小小不为凡物,催了几次方来。
孟浪决定难为她一下,于是随手指着庭外一株梅花让她做诗。
苏小小从容不迫地信口吟出:
“梅花虽傲骨,怎敢敌春寒?若要分红白,还须青眼看。”
诗意隐含眼前之事,且又不卑不亢,孟浪不由暗暗佩服。
孟浪性子虽烈,倒还有几分惜才之心,他见小小楚楚动人,便息了怒气,搀过小小,邀她人席。
孟浪走后,苏小小因得罪了那草莽乡绅,便被县官与乡绅联合借诗暗讽官员之名收入狱中。
一日,牢房内进来一人。
小小抬头一看,竟是已然成婚了的阮郁。
阮郁途经钱塘,闻讯赶来营救,小小默然不睬。
当阮郁提出愿娶她为妾时,小小再也忍受不了,鄙夷地说:“这里可没有青松为你作证。”阮郁脸色胀得通红,长叹一声,怏怏地走了。
面对陌生的贫穷书生,小小说帮就帮。
面对有权势的朝廷官员,小小仍能随心而行。
面对昔日露水情缘,小小决绝之意。
小小的自由,少有人能及。
(6)
半年后,小小出狱回家。
当她来湖畔游玩时,却勾起了与鲍仁相识的往事。
小小终于病倒了。
她无力再乘车游湖,只能斜靠在床上,透过圆窗眺望窗外景色。
光阴如流水,转眼间又到了夏荷盛开的季节。
夜幕垂窗,粉嫩的荷花在纯白的月光下显得格外娇俏。
小小不禁轻轻吟道:“满身月露清凉气,并作映日一喷香。”
这诗好似在自喻,又好似在感叹人生一般。
贾姨妈见小小病情垂危。
便问她:“你交广甚多,不知可有什么未了之事?”
小小感慨道:“交际似浮云,欢情如流水。我的心迹又有谁知?
小小别无所求,只愿埋骨于西泠,不负我对山水的一片痴情。”
生在西泠,死在西泠,葬在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
这是小小的遗愿。
安葬时日这天,几个差人飞马来到小小家。
问道:“苏姑娘在家么?刺史前来拜访。”
贾姨妈痛声哭道:“苏姑娘在家,可已眠于棺木之中。”
差人大惊失色,飞马而去。
不多时,只见一人白衣素服飞马到西泠桥边。
他一路步行至小小家门前,一路痛哭流涕。
他奔到灵堂,抚棺嚎啕道:
“苏姑娘,为何不等我鲍仁来谢知己,就辞世而去?
老天不公,为何容不得你这个有才有德有情的奇女子!”直哭得声息全无。
鲍仁言:“人之相知,贵乎知心,知我心者,唯有小小。”
贾姨妈告诉了鲍仁小小的临终遗愿。
于是鲍仁这才强压悲哀,请人在西泠桥侧选地筑墓修亭。
出殡下葬之日,夹道观看者不计其数。
鲍仁一身丧服,亲送小小灵枢,葬于西拎桥畔。
鲍仁亲撰碑文,写出苏小小一生为人,以表明她的高洁人格。
临行前,鲍刺史又来哭祭道:“倘不能为民作主,我鲍仁定来墓前厮守。”
张振华《咏苏小小》
“湖山此地曾埋玉 ,花月其人可铸金,慕才亭边慕才人,小小佳人小小情。”
始终保持本心,是苏小小。
(6)
苏小小是谁,她是自由。
她并不一定要遵循社会例律。
不必像正正经经的鸿儒高士一般,虽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
人生在世几十年,能遵循本心,不畏社会的侵蚀的人,寥寥无几。
人们总是难以挣脱来自于这混沌人世的遍性,随大流成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模式下,人们也渐渐失了本心。
苏小小的生活方式,是许多人羡慕而不可得的。
许多人都夸赞过苏小小,尽管与苏小小隔着千年,但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她的羡意。
张振华曾说:“中国古代第一美女,第一才女,她是历史上最优秀的女孩,江南才女,绝代佳人!
至于有人传言的她的身份到底算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古代的艺人。”
是呐,小小的洒脱,无人能及。
袁枚评价:“曹聚仁先生要把她说成是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
依我看,她比茶花女活得更为潇洒。
在她面前,中国历史上其他有文学价值的名妓,都把自己搞得太逼仄了。
为了个负心汉,或为了一个朝廷,颠簸得过于认真。
只有她那种颇有哲理感的超逸,才成为中国文人心头一幅秘藏的圣符。
苏东坡把美衍化成了诗文和长堤,林和靖把美寄托于梅花与白鹤。
然苏小小,则一直把美熨贴着自己的本体生命。
她不作太多的物化转捩,只是凭借自身,发散出生命意识的微波。”
(7)
就是这样一个女子,把生活过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她比我们许多人都要勇敢得多。
她敢于挣脱世俗的束缚,摒弃世俗的偏见,一心一意做自己。
随心而行,随意而动,不受世俗束缚,不受外物影响。
始终保持自己干净而又自由的心。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