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微课第(25)篇
共计1445字数 累计42493字数
读过论语的都知道,开篇是这样的:
1·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段话是孔子说的,论语本来就是记载他和他的学生的言论,他的言论在开篇,理当如此。
可是论语的第2句话是这样的。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从“有子曰”三个字看,曾经有人以为这个话是孔子说的。可能理解成这个意思了:“有 子曰”。其实 “有子” 是孔子的学生。
孔子有众多学生,特别是有“七十二贤人”,有子何德何能在学生中排在了第一位?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
百度一搜可以看到如下文字:
有子(公元前518~?) 名若,字子有。山东肥城市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有子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十分思念他。因有子言行相貌像孔子,对他十分尊重。于是大家共同推举他当老师,尊敬他就象当年对待孔子一般。《史记》载:“孔子即殁,弟子思慕。有若状如孔子,弟子相与并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有子 孔子
有子和孔子比较,还真是神似呀!可能还不仅如此吧?
有子,名若,字子有。有子也是位出师弟子,关于孝,关于学,关于礼,基本上得到了孔子真传;同时,《论语》开篇第二段话,即是他的论孝悌之道、为仁之本,足见其言论的重要;另外,从曾子其人中,可以了解到,整部《论语》中只有他和曾子通称为“子”,所以,尽管他的言论较少,但不难发现,有子也是孔子诸弟子中比较出色的学生。
据《孟子》、《史记》等记载,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思慕孔子,曾因有若似孔子,而群起推举其为师,并以师礼事之。但是不久,弟子们先后提出两个问题,有若皆不能回答,遂被赶下位来。
有若为众人所推举为师,说明其确有卓异之处。据《孟子》记载,有若认为孔子在人群中好比“麒麟之于走兽,凤凰之于飞鸟,泰山之于丘垤,河海之于行潦”,宣称“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於孔子也。”可见有若对。因此,孟子所谓的有若“似圣人”,非指相貌,而是指他在思想上非常接近孔子。
《荀子》中提到:“有子恶卧而淬掌,可谓能自忍矣,未及好也。”
有子强识好古,明习礼乐,倡和睦,重礼教。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但亦曾辩证地论述礼与和的关系。他说道:礼的应用,要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但如果什么事情都死守着礼规不放,有时也会行不通的。一味地用和,而不用礼来规范,也是不行的。《史记》亦载:“有若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去世后,葬于肥城,鲁悼公曾向他吊唁志哀。【鲁悼公,姬姓,名宁,即为战国时期鲁国第二十七任君主。他为鲁哀公儿子,承袭鲁哀公担任该国君主,在位31年】。
清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载:“有子故里在县西北八十里东故社有家庄,后裔聚族而居”。又载:“有子,若,鲁人,少孔子十三岁。……唐赠卞伯,宋追封平阴候。墓在肥城,乾隆五十年得宋时墓碣,五十一年学使赵佑会同巡抚奏闻,五十三年始以肥城七十二代孙承袭,今移居城内。”
从而可以看出,有子首先是孔子优秀的学生,他不仅神似孔子,而且在思想上也与孔子很接近,他本身就有过人之处,所以才会被人尊为老师。
这就是为何他的言论会被编排在第一章第二段的缘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