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象形文字,每一个字是一个意思,每一个字发一个音节,叫单音节文字。它跟拼音文字完全不同。
拼音文字是多音节文字,而人的喉和舌只能发生400个左右的不同单音节。按道理讲,中国应该只有400个字,在这个发声学的限制之下,就必然会出现大量的同音字,这是同音字的来源。
那么同音字在古代是怎么样缔造的?有一个原则,就是发同音的字,一定含有某种程度的相同含义。
因此中国早期文字,每一个字都是实词,没有虚词,而且每一个字都有它独自的含义,复合词不成立。
比如下面这个甲骨文:
![](https://img.haomeiwen.com/i25054885/555ad1d0f1679973.jpg)
而且的“而”。今天“而”这个字已经是虚词和介词,但是,中国古代文字没有虚词和介词,因为不需要,因为古代文章没有语法逻辑结构,它就是象形文字的连环画体系。
“而”是什么含义呢?是说成年人的胡子,上面有一捋,下面有一捋,由于有两捋胡子,因此发二的音。那么耳朵的耳,它为什么发二的音自然不言而喻,左右各长一个耳朵而已。所以但凡发二的音,都一定是包含着两个东西的内涵,因此古代这种同音字或者在基本构型上相似的字,叫通假字,互相可以互替、替换使用。
读古书,真正的古书,你会发现古人大量写这种通假字,今天看起来是错别字。要知道我们今天不写错别字了,从某种角度上说,是没有多少文化了。
本文编辑整理于王东岳《哲学启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