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语言第五天之时间的结构》by应童
有一个孩子,总是丢三拉四。他冲着妈妈嚷嚷:妈,我的作业本呢?
一会儿又叫起来:妈,我把红领巾落在教室里了!
这个孩子是不是很粗心呢?是不是毛毛糙糙的,很不长记性呢?
于是,你就给你的孩子贴上“粗心”、“毛糙”、“不长记性”的标签。
哦,不不不,你的孩子只是活在时间里。
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有三种方式。
1在时间之中的基本特质:只有一幅画面,没有过去,没有未来。这幅画面并没有持续性。失去了时间感。
我去银行,我脑袋里想着进去马上就可以出来,我的脑袋里只有这么一个画面。有些活动,在脑海里面开始与结束会同时发生。
很多孩子丢三落四,这未必是孩子粗心,他只是活在时间里。
2在时间之间的基本特质:这一类人他们会说“有些时候,经常,很少,偶尔”,不止有一幅图画,有二三幅或者更多,它们之间没有链接,是有空间的,是片断的。
例如:吃晚餐,这就是在时间之间的活动,因为你不是老在吃晚餐。来上课也是一种在时间之间的活动。我们有很多活动是在时间之间的。
在这幅画面里可以有动作,或没有。即便中文没有动词时态,你也要在思维里面去记录时间的流逝。你如何储存时间的流逝,你才会有时间的结构,才会有记忆。
3贯穿时间的基本特质:它是一个过程,它是有顺序的。它的前提假设就是“如何,过程,顺序”,它像一个关联表,先这么做,再这么做,然后再做这个,它是穿过时间,是持续在产生的经历。
从当下往过去看,回到过去看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再从未来到现在或者过去。感知位置的切换,自由穿越在时间里。
那我们回到开头的场景里。这个活在时间之中的孩子,我们可以怎么做,通过拓展孩子对时间的感知,让这个孩子的思维发生变化,进而让他的行为也发生改变呢?
我们可以对这个孩子说:宝贝,今天是星期六,你准备做哪几件重要的事情呀?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回答:我要写作业,去找同学玩,去书店买书,还要去踢球。
当孩子这么回答的时候,他就在时间之间了。
然后你对孩子说:哦,你要写作业,要去找同学玩,还要去书店买书,还有要去踢球。你为什么要做这四件事情呢?你会怎么安排这些事情呢?
孩子就说:我是学生当然要写作业,我约了同学玩当然要守信用,我喜欢看书就去买书,踢球是我的爱好,我当然要踢球。这四件事情都是我是我喜欢而且重要的,我当然要做喽!我先写作业,然后去同学家,回来的路上顺便去书店买书,最后在楼下球场上踢会儿足球。
好了,孩子找到这四件事情之上的共同意义,也清晰了做事情的顺序,这就是贯穿时间的模式了。
这样一场对话下来,孩子对时间的感知方式被拓展了,他既可以用在时间里的模式,全然投入于每一件事情,他也可以用在时间之间的模式,知道要做哪些事情,同时知道用贯穿时间的模式,因为他知道如何去安排整个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