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察觉,主动求变
这周参加陪跑营的复盘时,老师发现我对自己的拖延行为满意度特别低,出现了比较大的情绪反差,她认为这对我来说是比较大的进步。她给我的反馈是:由于老婆突然去陪读,导致生活秩序紊乱,出现不适应。
我之前没有认为这是问题的根源,即使经过她精细的拆解和分析,我依然觉得不是那么的有关联。但是有一点,我是认可的。生活中细微的变化可能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进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
之前老婆在家时,她起床比我早,会给我准备好早餐,我吃完早餐,洗完澡就去上班了。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老婆不会再喊我起床了,也不再给我准备早餐了。我自己通常是烧壶热水,用热水冲一碗燕麦片,撒上坚果拌一拌,一顿早餐就完成了。有时来不及,我就去麦当劳吃快餐,正好前段时间办理一张早餐六折卡,去公司的路上顺便取餐,也很方便。
老师问我,你对吃饭这件事怎么看?我好像没有仔细想过,随便吃点就行,完全没有把吃早餐当成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去思考。老师提醒我说这次的作业,你可以写这件事情。
于是我罗列了自己的目前吃早餐的现状和计划,结果被老师发现缺少完成的思考逻辑,存在思维断点。因为思考的过程是有逻辑的,需要遵循信息搜集、趋势判断和个人匹配性判断三个阶段。
经过老师的分析和脑图演示,我发现她在搜集信息和梳理信息上非常强,可以快速的定位到问题的根源,随后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老师遇到不理解或不确定的内容就会直接问AI大模型KIMI,然后把要做的事情罗列出来,再根据我们想要的结果进行分类。
就拿吃饭这件事来说吧,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进而做到健康饮食,但是目前的状况是身体偏胖,还有些脂肪肝,于是就需要控制饮食,制造能量缺口,分析哪些东西可以吃,那些东西不能吃或少吃,快速得出结论。最重要的是,梳理出来了我的思维断点的原因,没有探索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次一对一咨询我收获了以下三点:
1、觉察:意识到问题才能改善问题
之前从来没有觉得吃饭是一个大问题,填饱肚子就行,没有想过吃饭这件小事会影响生活秩序,会影响身体健康,还会帮助我觉察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存在的漏洞;
2、积极:我可以主动改善问题
当我发现问题时,我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解决该问题。而不是任由问题自己发展,我有可以通过自己的主动性去改善当下的问题。
3、深究:发现思维断点
通过这个案例分析,发现了我思维上存在的漏洞,没有经过深入思考就得出结论,是按照过往的经验的出结论,然后作出计划。没有分析问题背后的真实需求,这是思维过程不全面的体现,经过理性分析,探寻到真实需求时,解决问题就更加容易了。
我下一步的调整动作是:
1、练习:练习感知能力;
对平时不太在意的事情,深入思考一下,细心感受一下,感受什么是真正的七分饱?观察吃饭、睡觉、谈话等日常生活中最平常的动作过程;
2、缩小:主动去察觉生活中的细小问题,缩小观察的颗粒度;
观察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动作,比如晚睡的原因,是怎么形成的?都有哪些步骤存在?罗列出来;
3、寻找:继续练习情绪ABC,找到自己的真实需求;
针对每个问题,深入探寻一层,了解问题背后的真实需求,根据真实需求去搜集信息,判断信息,找到个人的匹配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