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无酒不欢,交朋友要喝酒,谈项目要喝酒,红白喜事要喝酒,酒文化在中国十分盛行,如果少了酒,可能人世间会少了许多乐趣与友谊,当然也会少了许多壮丽的诗篇。
既然提到酒,我们应该知道谁造的酒,众人皆曰我们知道,不就是杜康吗?其实并不是如此,早在六千年前,中国的原始社会后期就出现了酒,当时的酒可是奢侈品,只有部落首领才能喝,一般人并没有资格喝。一千年后,中国历史出现了杰出帝王黄帝,他身边有个人叫杜康,他酿酒,还被写入史书中,因此他被称为“酒祖”。
有意思的是五千年后的今天,洛阳的伊川杜康与汝阳杜康竟为杜康这个品牌打上了官司。一千多年前大诗人、政治家曹操写出了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千古佳句,可见当时的杜康酒已闻名天下。
唐代是诗人的天下,而诗人大都喜欢喝酒,尤其是大诗人李白,字太白,太白也被现代人注册了商标,太白洒,有黑太白与白太白之分。他的《将进酒》整篇都围围酒而写,一句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让天人所知。大诗人王维爱交朋友,交朋友自然要喝酒,离别更要喝于是便有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元故人的千古佳句。
中国名酒甚多,尤其是汾酒,名扬海内外。其实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杏花村都已闻名于世了,于是便有于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华丽篇章。
到了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特别好酒,还专门写了一篇与酒有关的《醉翁亭记》,尤其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名指海内外。从此文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喝酒与现代不同,古代是赢而喝,而现在是输而喝。
建国后中国人进行多次名酒评比,选出八大名酒,分别为贵州茅台、贵州董酒、陕西西凤、安徽古井贡、山西汾酒、四川五粮液、剑南春、沪州老窖特曲。时代在变迁,近年来影响最大的当属茅名与五粮液。
在我们家乡,喝酒特别盛行,酒文化也不尽相同,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是输者喝,赢者不喝,但是为了照顾他人情绪,输者连喝三杯,赢者喝一个算陪酒。在我们村,喝酒者比比皆是,喝一斤、半斤者随处可见,喝一、二斤者也大有人在,有时巾帼不让须眉。
我们这儿通常规矩是:入席三杯酒。酒过三巡之后,开始了第二轮通关喝酒,当然也有小插曲,也可以斗酒,两个人谁也不服气谁,比拼一下。第三关进入自由时代,全部拼酒,这些都是大玩家,酒量至少在一斤以上,为的就是喝痛快。
十五岁时我第一次喝酒,当时喝了有半斤。十六岁时同学王瑞冬结婚,是我第二次喝酒。他结婚早,当年十八岁,老婆是初中同学。那一天同学云集,菜过五味、酒过三巡之后,有一位同学叫贾俊行要与我拼酒,要求一口喝一大杯酒,大约半斤酒。
当时毕竟年轻气盛,谁怕谁,一口气我喝了半斤酒,时间不超过十秒。这一下子不仅把贾俊行惊叹了,也把在场的诸位同学惊叹了。我笑着说:“老同学,快点喝吧,我可是喝完了。”贾俊行脸红了,在众多同学观看之下,经过二十分钟才把这杯酒喝完。
自从那之后,我走上了喝酒这条路。一个人喝酒的多少既与先天有关也与后天有关,有些人经过后天学习之后,不能喝的人也能喝一些,关键因素在先天,有些人酒精对他几乎没有作用。
十年前我遇见几个超级能喝者。一个是2008年我在一个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认识了一个技术员,年约五十岁,天生爱喝酒,有一次公司举办酒会,别人一桌都是两瓶酒,唯有我们这一桌十瓶酒,这是怎么回事?还在疑惑之间,这时只剩下九瓶酒,还没有正式开始了,大多数人还在吃瓜子,当我去了卫生间再回来时,桌上只剩八瓶酒了。
我这时才知道,我们这桌有个超级喝者,我们桌共五人,是人数最少的一桌。那时我三十来岁,喝就喝,还是有一些勇气,上来就是三杯酒,每个人六两酒进肚子里,我这才发现我们这桌酒杯也比别人大得多,然而那个技术员杯子则是半斤杯,更是与众不同。我们这桌人喝酒谁也不服谁,当然除了这个技术员除外。
我们是杯碰杯,他则是自酌自饮,与我们显得格格不入,当然我们没有一个人敢惹他,不到半个时辰他已喝了五瓶,我们四人才喝了四瓶,公司领导早操心呢,很快又来了两瓶。此时全场已达到高潮,各种叫声都有,有老虎杠的,有剪包锤,更多则是六六顺;有一个玩法则为奇特,大葫芦小,小葫芦大。
当我们喝完五瓶时,他的第六瓶才已是空瓶,只剩杯里半杯酒。剩下最后一瓶我们四人一分,还剩下一点,只见那技术员迅速倒进自己杯里。我们四人相视一笑,一饮而尽,此时酒席的人也屈指可数。还有三四个人在自饮,领导早就回家休息了。我们几个人也回去了,只剩下那个技术人员还在喝。
这次喝酒让我大开眼界,这个世界还有这么能喝的人,三年后又让我遇见一些喝酒怪人。2011年我妹妹结婚,当时与妹妹的老公公的几个朋友在一块喝酒聊天,其中四人喝起酒来如喝水,后来我才知道他们外号分别为酒仙、洒鬼、酒祖、酒圣。与他们在一起喝,话停酒不停,杯连杯、杯碰杯、数杯一起来。
半个时辰,我已经喝了一斤多了,我可不敢这么喝。他们表演上了喝酒绝技,三杯一块喝,并且酒水不撒,过了一会他们感觉不过瘾,大酒杯上了,一个酒杯盛满是半斤酒,只见觥筹交错,转眼便是五杯,我用小杯一块喝。我算了一下,他们每人最少喝四斤了。这时有人提了一坛酒,我们这桌上其他人都跑了,只剩下我与他们四个。我们继续喝,只不过我用一两杯,他们用半斤杯,最后一坛子酒喝光。
两次喝酒让我知道天下还有这么能喝的人,令我大开眼界。一次能喝七、八斤的人,我想一百万人未必会出一人,然则三年之间就见数人,实在令人惊奇,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并非虚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