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时代的全称,应该是“人类精神文化的奠基时代”,作者认为是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二世纪。这四百年,世界各地涌现了许多开天辟地的文化巨人,如释加牟尼、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中国有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韩非子等,他们几乎同时出现在世界上。
001 “第四”是如何一步步变成“唯一”的?
中国文化在世界四大古文化中排名第四,而如今其他三个,都已经渐渐中断或湮灭了,只有中国文化变成了唯一的例外,于是,也就由“第四”变成了“唯一”。
为什么?答案只能是回过头去,看看它走过的一段段路,一级级台阶。
002 第一级台阶:奠基时代的中国文化。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期,充满着战乱和阴谋,照理是出不来什么大文化的,但令人惊讶的是,竟然走出了一批伟大的精神导师,让中国文化走向了世界级的高贵。他们比我们所有人都厉害,是他们,决定了我们成为今天的我们。
003 第一代表
老子,是让中国文化获得世界身份的第一代表。
《纽约时报》公布,人类古往最有影响力的十大作者,老子排名第一。
被公认哲学素养最高的德国,《老子》几乎每家一册。这个比例,已经远远超过老子的祖国,令我辈汗颜!
但这位最高代表,世界顶级的哲学家,全部著作只有五千字,就是《道德经》即《老子》。
其生平扑朔迷离,司马迁写道“莫知其所终”,只好任后人想象,但这似乎是老子的本意。
老子消失了,但他留下的,是一个能够深思熟虑、看透万象的民族。
004 孔子与老子的见面
孔子第一次隆重地“在路上”,就是去拜访老子。路程不近,从今天的山东曲阜,到今天的河南洛阳。老子比孔子大了一辈,孔子是以学生的身份去问道的。
孔子与老子见面后,出现了什么情景?他们之间,产生了什么样的对话?他们两人谁也没有透露出来,因此,后人有许多猜测。
孔子的基本思想——他一心想恢复周礼,看上去是倒退,其实是希望给这么纷乱的土地一种秩序,这种秩序就是礼仪;而老子的基本思想是天下的一切都在变。
显然,他们的思想方式虽然不同,但都没有错,产生了一种互补性的平衡。
只有真正遇到同样品级的对话者,最好是对手,才有可能改变自己,但更有可能是强化自己,因为获得了最高层次的反证而达到新的自觉,因此他们会更明确地走一条相反的路。
005 孔子,在路上
孔子在拜别老子的二十年后,开始了更为惊人的长途跋涉,在外行走了整整十四年,而且年纪不轻了,从五十五岁走到六十八岁。
这十四年的行走,有一些学生陪着,他沿路讲的话,被学生们记下了。他很想让当时各个诸侯国的统治者听这些话,但他们不听,却被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人听到了,也被世界上很多人听到了。这十四年,他似乎没有走出他所期望的结果,却走出了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
孔子在所有邦国遇到的问题,大体一样。一开始都表示欢迎,也提供一些生活物资,却谁也不听他的政治主张。因此,孔子一次次抱着希望而去,又一次次颓然失望而走。
孔子心中一直盘旋着一个矛盾:真正的君子应该被世人充分接受吗?其实正如泰山,南坡承受了那么多阳光,还要让北坡承受那么多风雪。
孔子对我们最大的吸引力,是一种迷人的“生命情调”——至善、宽厚、优雅、快乐、而且健康。他以自己的苦旅,让君子充满魅力。
孔子在外行走十四年,回到故乡时已经六十八岁了。妻子一年前去世,过了一年独生子孔鲤也去世了,再过两年,他最喜爱的学生颜回去世,接着,他最忠心的学生子路也去世了。他一次次仰天呼喊:“老天要我的命啊!”
但就在这悲惨的晚年,孔子还在大规模地整理“六经”,尤其注力于《春秋》,把他的“大一统、正名分、天命论、尊王攘夷”等一系列观念交付给中国历史。
如果说后来,秦始皇在领土上让中国成为中国,那么孔子则在思想上,让中国成为中国。
孔子的去世
一天,孔子正在编《春秋》,听说有人在西边猎到了仁兽麒麟,他立刻怦然心动,觉得似乎包含着一种“天命”的信息,叹道:“吾道穷矣!”随即在《春秋》中记下“西狩麒麟”四字,罢笔,不再修《春秋》。不久卧病长歌而逝。
摘抄:
白发,青牛,黄衣服,布口袋,一下子进入灰色的尘土里,很快,什么也看不见了。
(鲁迅在《出关》写老子出关(消失)的图景,
瞬间被鲁迅圈粉啊!)
千里古道,万丈西风,顷刻凝缩到了他卧榻前那双麻履之下。
这双鞋子走出的路,后来将成为很多很多人的路,成为全人类最大族群都认识的路。
——读余秋雨《中国文化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