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有着生命无法承受之痛,此刻的我看来,当中最痛的,应该就是亲手送走自己的一个又一个至亲,只剩自己在人间形单影只,踽踽独行。它不是剧痛的死去活来,而是把自己逐渐的一点点撕开了,掰断了,摔碎了,却只能眼铮铮的看着分离消散,还得打心里应和着残酷无情的世间规律,扛着一次次接踵而来的不公,不得不在坦然地挤出笑容后,继续活着。
这般疼痛,福贵便是背了大半辈子,也这么活过来的。
这是我第二次读余华的《活着》。
第一次读它,是在我念高中的时候,那时的我成天不务正业,不专心搞学习,成天研究脑子里蹦出的各种问题。
为什么人要活着?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活在这世间又有什么独特之处?
兴许就是为了逃避面前学业的繁重现实,我才会心生这样普遍的研究课题作为借口。
原谅我的愚拙,我已经忘了,当时的我有没有意识到这本书启发给我的人生感悟。在我第一次读完这本讲述福贵带有时代色彩的苦难一生的故事的时候,我仅仅是感受到这个人的一生过的很苦难,运气很不好,唉!如此苍白不堪的理解。
那时养尊处优的我,很难理解作者笔下的那个充满变迁的不安的时代,一个人活着,有多么不容易,一个人期盼着能和其他人相互陪伴一起生活下去,又有多么,多么的奢侈难求啊!他或者她的每一步,或许是最艰难的一步,肩上背负的,也尽是数不清的伤痕。
再读它已是几年后的今天,踏进社会泥泞的我,听着倚靠在树荫地下年迈福贵平静地讲述自己苦难悲戚的大半生,如诉如泣。故事讲罢没有掌声,只有唏嘘,感动,和深刻,如千缕发丝紧紧缠绕着我的心。
相较《阿甘正传》中,阿甘充满美国式英雄情结色彩的一生,在我看来,福贵的故事更显黄土地般的踏实厚重的感觉。没有咬文嚼字,也没有严丝合缝的逻辑安排,仅透过淳朴通俗的文字叙写,漫溢出的是只属于国人能读懂的乡土情怀。主角看似孱弱无力,老垂年迈,实则充满着对于生的惊人倔强,少年败家,成年沦落,中年被迫远离家乡妻儿当兵打仗,后又得以返家相伴,迈向年老的历程是不得不接受逝去一个个至亲,最后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日上三竿耕田锄地,老树下谈笑风生。经历人生大风大浪,波折起伏,阅尽人间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他的活法不再是破喉咙的大力呐喊,而是嗫嚅着干涩的嘴唇去道着一个个无法割舍的名字。
“今天有庆,二喜耕了一亩,家珍,凤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还小都耕了半亩。你嘛,耕了多少我就不说了,说出来你会觉得我是要羞你。话还得说回来,你年纪大了,能耕这么些田也是尽心尽力了。”
他一遍遍对着耕地老牛念叨着,也是对着自己念着。他(她)们并没有离开,只是化作福贵活着的希望,和替代他(她)们履行着这珍贵的活着的义务。
去看日出日落,去除草耕地,春种秋收,去跟周遭邻里割着稻子,拉着家常,扯着路过休息的作者唠叨自己这不一般的人生。
“他(她)们都在看着呢,我得好好活着。”
![](https://img.haomeiwen.com/i3972876/461769b615b29b7e.jpg)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
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
故事的结尾,作者没有再写福贵和他的牛,而是转写傍晚的乡间常态,趋于平凡,但正因为这股平凡,才会让我明白,在这片平常土地上所经历的几十年,发生过的故事有多么震撼,却又多么令人扼腕叹息,言不得尽。
合上书,我望了望窗外的霓虹阑珊,路人走在街上,清冷的风扫着地上的落叶,和楼房里的温馨灯火相映。人们或大笑,或哭泣,或沉默,肆意张扬地活在这世上,着实精彩,却是为书中的他和她可惜着,也欣慰着。
依旧不解,我自知还是没有弄明白属于我自己的活着的意义,但没关系,这朴素而神圣的问题,是要用一生来寻求答案,正如书中的福贵一样。我坚定不移的相信,我还会再读这本书,再听老福贵讲上他那段,痛而深爱的故事。
回首望去,夕阳下,老人与牛带着身后的两道斜影,渐行渐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