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之前,我并没有接触过《共产党宣言》这类的书籍,不过整本书在逻辑上却能带给我一种“熟悉感”,这种所谓的熟悉感与其内容无关,仅仅是逻辑架构上的“不陌生”与“简单”,以及文字叙述上的“通俗易懂”。
在通读此书之后,我发现,以上阐述的我对这本书的“熟悉感”,恰恰就反映出作者最为终极的一个目的:呼吁广大的无产阶级的人民们,支持共产党,进而创建作者理想中的“世界”,这也就是本书正文的最后一句话:“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了使这本书更具说服力,从而达成此目标,作者背后所依据的逻辑框架,大致可以这样梳理:首先,基于当时资本主义为主流,甚至掌控了整个人民群众的历史背景,作者言简意赅的说明了其各个方面的不合理性——这里我认为可以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这背后隐藏的下一句话应是:所以它不该被某一个小群体所拥有。——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的解决方案,也就是共产主义,包括其中的几个重要且落地的建议与措施。最后,才是我们开篇所提到的,本书的核心目的,也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初衷。
但是,我着实认为,作者在描述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时,会比他理想中的社会更加详细且全面——这也可以理解,毕竟一个是他已经久居于此的现实社会,一个是理想中的“未来世界”,而构想的世界肯定不会像现实社会这样如此全面。也许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解释,那就是他在描述现有问题时的“高度”与提出改进方案时的“高度”有所差别,前者所有都是基于历史事件与正在发生且具有延续性的现状,而后者则是以造物主的视角,在“提出大理论”——不过,从他的角度来说,大局也就是“政策”上的改动,确实可以消除这些问题,但这未免太过绝对,毕竟他所呼吁的群体——无产者,是与资产阶级相伴而生的,那么显然,我们并不能站在“完全消灭”资产阶级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情(说不定,资产阶级只是换了另一个符合当代社会规则的形象继续存在)。
再换一个角度来看,以上所述这也符合作者的核心目的,也就是说服工人阶级“转变”——我曾听过一句话,说的是“这世界上有两件事最难,一是把思想送进别人的脑袋,二是把钱装进自己的口袋。”在且不说他于当下是否具有合理性,至少,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对于无产阶级,这话应该没错——而马克思所要做的,正是前者。所以比起让人们真正的相信并跟随自己,他眼下更重要的是激起工人们对现状反抗的决心,使他们麻痹的神经得到刺激,进而重新燃起对“美好”的向往。
对于当下的中国而言,准确来讲是在改革开放之前,我觉得书中有一句很值得迁移的话:“这种著作从法国搬到德国的时候,法国的生活条件却没有同时搬过去。在德国的条件下,法国的文献完全失去了直接实践的意义,而只具有纯粹的文献形式”——从本书的作用上来讲,我们无需进一步去深究到底落在中国我们到底需要怎样去看待这本书的地位,以及怎样去实践,因为书中实际上已经说的很详细了。原文中的“文献”,在这里我理解为我们所说的纲领的含义,连起来,翻译一下:“《共产党宣言》在不同国家、不同背景下的实践,仅起到纲领的作用,实际应用需要一个本土化的过程。”
毕竟,对于作者笔下的社会现状——也就是当时欧洲的资本主义,这就算是在改革前,也并非中国的核心问题。这也表明,中国有中国自己的问题,因此也需要有独特的道路去发展,从而形成一个共产主义国家——所以我认为,《共产党宣言》对中国的改革,是针对结果的纲领,他在当时的中国应该不曾达到这本书曾在欧洲起到的“说教性”的作用——猜测,他最早是领导者层面的“教材”,落到实施,它一定经过了更改(也就是之前提到的“本土化”),也一定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完整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