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饭后,我和妈妈绕着门前田地旁的小道走了一圈又一圈。一边快步走,一边聊天。
这样的时刻是很难得的,没有家务的妈妈和没有手机与学业的女儿,得以有“我与你”的时光。
我们谈论着姑姑临时发挥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的才能,谈论着爸爸沉着坚韧又有时敷衍粗犷的性格……
我忽然问,我小时候是不是很活泼好动,为什么现在这么安静。
妈妈说,我小时候和男孩子一样野,她也不知道我为什么变成现在这样。姐姐却刚好和我相反,小时候怕生,后来越来越外向。
我们还是一圈一圈地走,一边聊天。村子里路灯不亮,每栋房子只亮着一两盏灯,少有人。
晚上我看完书,手机自动锁机了。回想起书上说,回想我们的过往,是所做的哪些决定,塑造了现在的你。同时通过记录你过去积极正面的经历和成果,我们可以延长他们的效应,增强梦想成真的自信。
我发现,很多时候,不是我做了什么决定,而是我顺从境遇,顺从别人的决定,总怀着试试看的心态推动了事件的发展。
假如小时候那个顽劣的孩子是我,会不会那种“野”正是我的生命力,那才是真正的我。我现在确实没有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有人说,一个人最初的记忆蕴藏着这个人的命运的奥秘。我不知道哪个记忆是在前的,哪个在后。我个人认为是这样的,有一天我一个人在家,房间门锁着,我在客厅里,老钟的钟摆摇摆着,我听得到那声音。我感到的是死寂,我似乎无法动弹。
那就是孤独吧。后来我读小学的时候也是,妈妈晚上还要加班,我就等她回来。后来我小学六年级转学了,只有一个顺路一起回家的同学,在学校她有别的玩伴。我就是那样,对自己不自知,但对别人很敏感,潜意识里我不喜欢她,我没有朋友。
那时我已经变成乖巧的孩子了,学习上我只是想做好,倒没想过要争做第一。有时成就感也滋养着我。
我一直很喜欢芭比娃娃,大概她们可以陪我很久。有一天姐姐把芭比娃娃拿去烧了,我十分难过。
初中我有喜欢的男生,但那时无知,总要对方也喜欢我才好。我大概十分脆弱,遭不得拒绝。他喜欢的女生一个接一个,总不是我。
后来我变本加厉,在学业上颇有几分强迫症,对排名也很在意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一次做完课间操,冷落了经常在一起的朋友。我们和后来转来的同学也要好。但是三个人的友谊太拥挤。初三时,她们放学总是一起先走了,我感到被抛弃的滋味。
即使后来我知道,她们家离学校远。我心中的创伤也从没完全愈合。
可以说,我毫无准备来到世间,张扬肆意。直到寂寥让我收敛狂野,让我软弱,变作乖顺的好孩子。我的狭隘自私和锋芒与无知偶然触伤别人。
孤独一次次来袭。我却决定不再依靠任何人,不需要陪伴。我不孤独,一个人没什么大不了,大不了我把心思都放在学业上,至少我还有它。
高中,我学习不好。我还是没有什么朋友。只有一个和我一样的饭友。如果没有纯音乐或英文歌,我做不下去作业。
这是我的觉知,我其实一直都需要陪伴,芭比娃娃也好,音乐也好,都是陪伴的替代品。
我也终于明白高中喜欢上的人,无论和他在一起做多么无聊的事,我都乐在其中。因为,他在陪伴我。
我羞于承认我是需要陪伴的。学业大多是为谋生。
为什么我们会一直浏览信息,因为我们在浏览的过程中,与信息互动,是全然的“我与你”的状态。信息在陪伴我们,但它一直在流失和到来。
为什么我们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因为那是我们能够把握的陪伴。不同的是我们只有与物互动时,陪伴才真实产生。而人,在身边,就安心。
爱,就是陪伴。它或许还有鼓励和欣赏,还有其他许多形式。被陪伴的同时,也是把软肋交给了对方,我害怕你离开。你离开我会舍不得。
我们获得陪伴的方式,或许是去给予陪伴。
获得更多的物质或许有助于得到更多的陪伴,而获得更多的陪伴也有助于更好地争取面包。
她说,她没有别的朋友,只有我。我说,我也一样。可是现在我要说,我们的友谊,可不可以不是我们无法选择所以只好如此的将就。
大学时,同专业的唯一一个舍友在部门混得风生水起,很少和我在一起。后来她转专业搬宿舍时,我却在部门开会。
我的新舍友觉得我做人不太好,舍友应该有互帮互助的默契。可在我看来,我期待前舍友能够陪伴的友谊的时候,她却顾不上我。最后,我得不到陪伴,她却收获满满回来,这就像变相的抛弃。
上课的时候,琪刻意坐在靠近我的地方,也许带着以示陪伴的善意。但是我总觉得那微不足道。因为短暂的陪伴,流转的交情。
我也有过我的努力。我依然孤孤单单。
觉醒是第一步,我的救赎,如果它并非触手可得,至少指日可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