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朋友在交流的时候,聊到了一个现象:为了同样的一份工作,有的人每天都是忙忙碌碌,似乎永远都有解决不完的问题,但工作效果却并不是太好;而有的人一天悠哉悠宅,工作却也能够安排得仅仅有条,甚至获得了更好的晋升机会。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有人会说,虽然是同一份工作,可能是两种人的性格不同,或者是两种人有着不同的关系背景,或者真的在能力上有较大差距。这些理由虽然听来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却又感觉苍白无力,缺乏指导性。网上有个段子是这么说的: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天,他的羊吃饱了,你的柴呢? 砍柴的陪不起放羊的…这个段子原本是为了告诉我们要适当地放弃无效的社交,但是如果再深度思考一下:同样的起点,经过几年的努力后,为什么我会是那个忙忙碌率的砍柴郎,而他确是那个轻轻松松的放羊娃?是不是你行动的有效性出了问题呢。 有效行动其实就这么回事关于有效行动先从大学期间打游戏的经历说起。2003年上大二,魔兽争霸(WAR3) 刚刚流行,周围的小伙伴们瞬间就被这款游戏融化了。上课也好,周末也罢,都是围在一起打游戏。每场游戏打下来,无论胜负,大家都会先看看自己的APM值,再分析胜败的原因。科普一下APM,APM= Actions Per Minute 即每分钟操作的次数,它统计的操作包括了鼠标每次的左击、右击以及每次的键盘敲击,又称“手速”。APM高低往往象征着玩家操作的精细程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玩家的水平。玩家的APM值越高,在某种程度上他就可以更多、更好地完成多线操作。比如双方在对战的过程中,APM值高的玩家,就更有可能在微操战场的同时操作另外一些资源去抢占金矿资源,这样能为更好的提供兵力补充。
有效行动其实就这么回事一开始大家比较关心这个值,它就相当于一个评判指标,APM高才有可能成为高级玩家,才有可能完成多线操作。但是,后来因为大家打得多了,慢慢发现这个值其实没那么重要,或者说并不是决定性的。例如,当时国内WAR3最高水平的代表人物SKY李晓峰,APM值一直在200左右;而当时一个专业的二流玩家APM也能轻轻松松上300。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就有点像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那个问题了,为么忙忙碌碌却没有效果呢?大学生活真的美好,美好到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对比两个玩家的所有比赛录像。其实当时也并不是完全是为了分析APM与游戏胜负的关系,主要还是想通过观看录像,学习高手的操作。在通过对无数比赛录像的对比之后,我们发现:SKY的APM值虽然只有200左右,但是每一次操作都是有效的操作,即每一次操作都会产生直接的后果:进攻、侦查、找矿、防御;而有些职业玩家虽然APM高,但是有一部分操作是习惯性乱点,并不产生效果,而这些无效的操作有时候甚至会占据你思考的时间。那时候小伙伴们为了打好游戏真的是操碎了心,居然自己发明用大数据来分析比赛结果,围绕着APM值,大家总结了一个规律:APM值超过150其实就已经具备了高级玩家的资格,180~250之间是最佳区间;凡是超过150,那么操作的实际有效性就更为重要了。这条宝贵经验,让我们大受启发,在这个规律基础上我们放弃一味地追求更高的APM,开始讨论更多有关战术、战略的变化。这也是我们与有效性操作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来APM被我们改为EAPM,即efficient APM。
如果我们理解了影响游戏胜负的关键,那么在文章一开始我们提出来的问题了也就迎刃而解了。工作中的忙碌,其实并不能代表你的忙碌是有效的,顶多算是对你的技能的提升有所帮助;问题一个接着一个的解决,其实也不能代表你的每一次绞尽脑汁都是有意义的,顶多会让你下次解决同样的问题更加熟练。搁在以前,勤劳确实可以致富,因为社会分工相对简单,勤劳多干,哪怕是毫不动脑的干,也有可能因为熟能生巧而得到晋升。但是现在,在面临高度复杂、多变、多样的社会,那些只停留在表面功夫上的忙碌,效果就没那么突出了。因为你陷入的有可能只是不断地重复性工作,你思考的也有可能只是不断地重复性问题,而工作和问题的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以往通过熟能生巧上升的通道,由于激烈的竞争大部分被关闭了,因为机会等不到到你“生巧”的那一刻,就提前被更加“用心”的人给“抢走了”。简单地说,熟能生巧在现在已经没那么好用了,现在需要你仅仅通几次训练就能找到解决同类问题的规律,完成认知层面的升级。否则你就有可能一直是那个砍柴郎。那么,怎样避免成为忙忙碌碌的砍柴郎,怎样才是更有效的工作和学习方法呢?下周再与您分享。对了,再次呼吁,各位年轻的爸爸妈妈,如果您的孩子真的喜欢上了打游戏,真的不用刻意去扼杀,当然适当地提醒孩子们保护视力,注意身体是必须的。其实可以不妨试着跟他一起打,而且一起认认真真地打,也许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