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是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
这几天看了夏丏尊先生的文章,中年的他的文字自然流畅且可读性很强,虽说受众大多是中学生,但说教意味也并没有那么浓烈,反而是通过自身的经历将自己的人生感受娓娓道来。这样的文字自是有它的魔力。
夏丏尊先生有提到自己对于书的看法,以及自己收藏书的癖好,即便后来身处书店也依然没有戒掉。小老头一样的唠叨和可爱,让人忍俊不禁。
不禁想到自己与书的故事。自小喜欢读书,但并非是如课本般的书,对于当时的我而言,课本是课本,书是书。课本是你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而书,是你的精神食粮。所读之书,最初是父亲带来的当时全国发行的乡镇系列杂志,现在也早已经将杂志名称忘记,但仍会依稀记得其中的些许故事,至今也对我产生着影响。再接着,是能接触到的艺术类的书刊,从此知道了《父亲》、《血衣》乃至《马拉之死》等等。这些构成了如今我之为我的重要部分。初高中之时,更多的是专注于学习,但假期时也仍少不了看书,此时的书籍转为名著,流行于学生间的书籍也都有涉猎过,印象最深的当属《围城》、《平凡的世界》以及《呼啸山庄》。
大学之时,时间和学习上相对更为自由,英文原著是必不可少的。图书馆中收藏的历年报刊也在闲暇时大致浏览过,从中,你能轻易感受到时光的流逝。而此时电子书却占据了我大部分时间,当时一度宽慰自己说,电子书中也会传递些有价值的信息,多看些也能了解更多。然而,电子书尤其是网络小说,只会让你大体知道小说的情节、类别、角色塑造,而对于如何能够真正提高写作能力以及如何真正学习和掌握小说中提及的所谓“知识”,却很少有提到。即便有提到,也不曾学其精髓并运用到实际写作或学习之中。如今想来,当真是得到的与付出的不成正比,纯属浪费时间而已。
后来,真正意识到,对比电子书,纸质书天然地能让人沉下心来细细阅读。一页页纸张的翻动以及淡淡书香的氤氲让你喜欢上这种心与心的深度沟通,这是电子书无法具备的。而此时,《查令街84号》走入了我的世界,从此,在孔夫子旧书网购书成为了习惯。
至于为何不去借别人的或者图书馆的书,夏丏尊先生已经在他的文章中替我说了出来:纯属占有欲而已。购得来的书,有一部分已经有看过,但更多的仍是收到书之时草草浏览不曾细细研读。相当于这部分书籍尚未发挥它们应有的作用,这是我身为主人的失职,目前仍在自我检讨以及恶补之中,但愿为时未晚。
幼时,总期望房间中能有一个书架,专供我放书。也曾经自制了一个简易书架,但效果不甚理想,随着房屋装修,书架也不知流落到了何处。直到现在,儿时的梦想也尚未能实现,那么,需要加倍努力,以期早日能有自己的书架、书橱乃至书房。自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