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正在试用知乎日报3.0β版应用,让我想到豆瓣豆列的思维。当我深入去分析豆瓣APP的发展历程时,好像已经形成了一篇文章。
我们以时间顺序来分析豆瓣APP的诞生与版本变更。
二、定位
定位:
豆瓣致力于帮助都市人群发现生活中有价值的事物,在网站上的服务力图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移动端也是这样。
用户群:
豆瓣正越来越成为一个大众倾向的网站,早先的“文艺”、“小清新”等种种标签早已不是它的专属。但是,豆瓣用户依然主要集中于互联网、文化、传播等中高收入群体。
注:通过豆瓣网的百度百科,我们找到以下数据:2012年8月,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UV)已超过1亿,日均PV为1.6亿。
核心优势:
经过这么多年发展所积累下来的电影、音乐、书籍的条目,以及无数评论、相关的用户,这是豆瓣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三、发展历程
3.1豆瓣APPV0.0(2014/8/8之前)
Ø背景:豆瓣此前已经分别发布了豆瓣阅读、豆瓣小组、豆瓣电影等13款独立APP,每一款都是针对某项细分功能推出。
Ø思路:创始人阿北也曾经在极客公园表示过:在移动互联网,传统互联网上的链接已经不存在了,移动互联网已经被一个个应用分割化。因此我们豆瓣不会有整合的豆瓣客户端,只会有一个个独立的APP。
Ø问题举例:
1.曾经豆瓣FM是一款非常火爆的APP,个性推荐电台的听歌方式让无数人为之耳目一新。可是现在大家都在用网易云音乐,虾米等。
这些音乐APP从庞大的曲库入手,添加社区、精选集等功能。当他们将个性化推荐也加入到产品中,豆瓣FM仍然无动于衷。豆瓣FM音乐小众、音质过低、无法下载等已经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
2.看看豆瓣小组这个错失机会的产品。移动社交应用陌陌在版本更新中加入群组功能。8个月后,从零开始的陌陌拥有超过50万个群组,近2000万人在线上与线下聚集。
在移动端,两者都是基于位置和兴趣的社交。可是豆瓣在移动端最大的失误在于它并没有把“基于兴趣的社交”这个豆瓣的基因优势复制到移动端,而是把豆瓣小组PC端照搬到移动端。如今,陌陌已经上市,豆瓣还在路上。
Ø分析:这种独立APP策略的问题在哪?
1、用户被割裂
PC端豆瓣是一个整体,用户可以查电影、书籍,和豆友沟通交流。独立的APP却把豆瓣用户人为割裂,使每一个APP只获得一部分的体量。豆瓣推出的13款移动APP,但真正用户规模能够超过千万量级就豆瓣FM一个。
另,根据艾媒咨询报告,单个用户每月常用App平均为8个。除去即时通讯、生活服务类等必备App外,留给娱乐休闲类的空间已有限。报告同时指出,单一App装机量达5000万以上时,才可谈及影响力。
2、体验被割裂
我们试想想用户在移动端使用豆瓣的场景。一个文艺青年,他是阅读、音乐和电影爱好者。站在地铁里,想边听音乐边看电子书,他要打开豆瓣FM,然后关闭,再打开豆瓣阅读。当他要看看书中提到的电影时,还要关闭阅读,再打开豆瓣电影。这是在考验一个人的忍受程度吗?
明明是一个APP就可以搞定的事,这正是豆瓣的优势。他却自己放弃了优势,与其他单品单挑。
3、无法兼顾
我不知道豆瓣是否有能力同时开13条产品线,来支持13个独立APP。不过,通过豆瓣移动端APP产品的更新速度,可以看出,它的迭代速度跟不上移动互联网的节奏。要不然,豆瓣FM这样有亮点的产品怎么能如此迅速被模仿,甚至超越,他却仍无动于衷能。
Ø解决方案
版本:豆瓣V1.0(2014/08/08)
思路:回归豆瓣的本质。一个由UGC产生的全球最大的中文影音书籍资料库,然后在其中找到自己的最爱,参与评分并且进行讨论。
功能:该应用主打信息搜索查询功能,集合了豆瓣旗下各大门类,包括电影、电视、书籍、音乐和同城活动的各类评分评论信息。
豆瓣应用的产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搜索功能突显
2.评分和评论信息展现更清晰
3.添加讨论功能
4.心愿单实时提醒用户关注的信息
3.2豆瓣APPV1.0.1
背景:App Store发布时间2014/08/21;Google Play发布时间2014/08/29
Ø问题举例:
APP Store历史排名(2014/8/21-2015/5/13)
Google Play历史排名(2014/8/9-2015/5/13)
根据App Annie在App Store和Play Store的追踪数据(2014/8/21-2014/12/21),豆瓣1.0推出之后下载排名上升势头很猛,说明大家对于整合豆瓣APP的期待。但是一个月后排名的迅速回落,表明1.0版本的豆瓣让大家失望了。
Ø分析:满足用户影音书籍查询功能的豆瓣,为什么得不到用户的认可?
1.偏重实用性信息查询工具
工具性太强,没有用户粘性。虽然影音书籍查询是用户的基本需求,但是能了解友邻动态,和豆友聊天,发现新东西,参加小组讨论才是留住用户的高附加值功能。
注:印象笔记这样的工具软件都有群聊和共享的功能,说明移动互联网需要分享与沟通,而不是孤芳自赏。
2.基于条目的讨论无法进行
基于条目这样大颗粒的静态话题基本聊不动,聊天内容更像是“回复”。
3.信息不流通
没有豆瓣小组这样的社交组成,信息不容易在用户之间流通。
Ø解决方案:
版本:豆瓣V2.0(2014/12/22)
思路:豆瓣2.0的使命,是全面、直接、明确地服务于你个人兴趣的方方面面,不止于书、电影和音乐。新豆瓣也会把发现好东西、分享意见和发现有意思的人用最简单的方式在一处实现,一步步变成一个全面围绕个人兴趣的服务。
功能:该应用以豆列作为主要内容展示形态。打开app,你所见到的,基本是别人整理过的豆列,有着明确的主题,并以围绕主题所搜集、整理的大量内容。
豆瓣应用的产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收藏的豆列作为首页展示内容
2.按照影视、旅行、时尚、科技宅等兴趣去发现豆列
3.添加小组和广播功能
3.3豆瓣APPV2.0
背景:App Store发布时间2015/01/04;Google Play发布时间2014/12/21
Ø问题举例:
APP Store历史排名(2014/8/21-2015/5/13)
Google Play历史排名(2014/8/9-2015/5/13)
根据App Annie在App Store和Play Store的追踪数据(2014/12/21-2015/5/13),豆瓣2.0推出后,下载排名都获得了超过百名的提升,近期又有所回落。如果将统计时段设置为全部,相比于低迷的曲线中段,豆瓣2.0确实在努力地挽回用户,而且iOS平台的用户反应明显要比Android平台乐观得多。
Ø分析:以豆列作为首页,存在哪些问题?
豆列:豆列是用户发现好的东西和内容的收藏夹。承担“社交化分享”的功能,有一定局限性。
1.豆列更新频率低
用户关注的豆列是已经生产好的内容,而不是内容产出的源头。一旦发表,很少再有后续更新。豆瓣需要通过算法不断向用户推荐豆列,而不是豆列创建者在推送。
2.豆列内容杂乱无法统一展示
日记、相册、书单、电影、专辑等皆可制作豆列,那应该使用什么样的统一框架在尺寸有限的移动设备上展现这些不同的内容?
3.豆列产生周期长
用户贡献列表的前提是读过很多本书、看过很多部电影、拍过很多张照片…从浏览豆列到主动贡献豆列还有很多步,不积跬步却求千里。
Ø解决方案:
Ø版本:豆瓣V2.x
Ø思路:豆瓣相比知乎、微信、陌陌等的优势是他聚集了用户电影、音乐、书籍、日记等多个维度的信息,就应该利用这个优势呈现一个立体化的轻豆列。“轻豆列”就是“一部电影、一首音乐、一本书、一篇日记、一个相册、一个东西、一个活动”的整合。移动端用户需要高效的获取优质简洁的内容。想想“one,一个”应用的思维,就是要简单。
Ø分析:轻豆列如何提供“发现好东西、分享意见和发现有意思的人”的服务呢?
轻豆列之创建
“轻豆列”可以是用户自己整理广播出去的,也可以是算法推荐出去的。从自己豆列中整理出“几个一”很方便。新用户上手“轻豆列”也很容易。(注意:要限制轻豆列的内容,不能少于3个一,也不能多于5个一,主题不能重复)。
轻豆列之流动
通过用户主动推送“轻豆列”的方式提高流动性,展示不同用户的“轻豆列”列表突出用户的不同个性。“轻豆列”更能体现一段时间内用户的活动、想法、情感等状况,这些才是用户想要了解别人、探究别人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维系用户之间的社交连接。
轻豆列之发现
可以学习陌陌形成动态发现豆列,每次刷新有动态推荐,让用户有意外惊喜。
现在豆瓣“发现”功能的成本太高。首先是豆列推荐内容单一,其次“影视”列表的内容呈现结构复杂,一个页面呈现6部分内容“分类标签”、“推荐豆列”、“正在上映”、“高分电影”、“热门剧集”、“豆瓣日记”。这会影响用户在移动端“扫读”的便捷性。
四、总结
综上所述:
1.豆瓣用户特点:大多数时候豆瓣用户不像陌陌用户那样习惯直接晒照片、吐槽等表达自己,引起别人的注意。而是通过展示自己所看的书、电影,写影评等方式吸引别人的关注,让别人从侧面了解自己。或者说想要一种“不言自明”的感觉,与他有相同兴趣的人能从他的影音书籍中找到共鸣,找到知己。
2.豆瓣移动核心-人:把“轻豆列”作为首页,方便用户展示自己了解别人。用户会因为内容而使用该应用,却不会因为内容而不抛弃该应用。因为有太多提供好内容的应用在吸引用户的注意力,但是用户会因为他的情感连接所在而长期使用该应用。微信和QQ之所以长期占据大众用户的手机,就是因为那里有用户的情感关系网是其他应用替代不了的。
3.豆瓣下一步:豆瓣要想在移动端全面服务个人兴趣,下一步肯定是要把基于地理位置的兴趣发现作为首要突破点。也就是把豆瓣小组、豆瓣同城和聊天功能整合到“圈子”里面,让用户形成线上线下的互动。
感谢以下参考链接:
http://www.cocoachina.com/programmer/20130225/5714.html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0731/144594.html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68441970/
网友评论
另外仍然有些问题想和你探讨:
1-豆瓣的核心是否要以人作为信息源?也就意味着,豆列要承载的是人的个性,还是兴趣点。
有一点我很赞同,就是豆列是用户整理的结果,每个豆列代表一个主题的兴趣。我自己理解,一个人有多种兴趣,而另一个用户只是喜欢他的某些兴趣,如果豆列是承载兴趣点,那它就能起到过滤内容,让内容兴趣性更集中的功能。如果用豆列承载人的个性,确实是个新想法,不过这么做的目的是要过滤信息还是促进社交?
2-如果我们提出”轻豆列“,那就意味着现在的状态是”重豆列“,你对重的理解是否是更新慢,门槛高,内容杂?
可加你微信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