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成玉老师的散文集《心中有爱,眼里有光》。
其中有一篇文章印象很深,《一棵长在祖父肩头的树》。作者随父亲去给祖父上坟。有一棵树长在了祖父的份上。
作者想吃树上的果子,起初,父亲是不肯的,不过拗不过作者的再三要求,就同意了。当父亲扛起作者,作者摘到了树上的果子。手触及树梢的那一霎那。作者低头看了看父亲,他正踩在祖父的坟上,如同被祖父抗在肩上一样。
笔者从小在农村长大,也见过长辈给故去的亲人上坟。确没有胆子香长辈提出这样的要求。
笔者敬佩作者的勇气,也羡慕作者的父亲,如此的通情达理。
有人说,只有被爱的人,写出的文字才透出一种温暖。
《一朵花的故乡》,是作者纪念自己的英语老师。
她善良、美丽。可是若干年后,再遇见,老师被情所困,口中呓语:“明天你是否依然爱我。”
成年后我们才了解,好人有好报,并不正确。
生活专门“欺负”一些善良的老实人。
作者在文章的结尾,重新回忆起老师对待学生的过往。他说:“我会替你记着,你的故乡。”
朱成玉老师的散文,非常有感染力。平实的生活提炼出珍贵的人格。真应了那句话:“人间一切皆美,关键是你看到了什么。”
《心中有爱,眼里有光》,收集了老师多篇真情实感的文章。读吧像是作家顾晓蕊说的那样,朱成玉是一位热爱文字的人,对万物怀有悲悯情怀。他慎重地对待每篇作品,以阳光打底,爱心为线,用文字编织着梦地霓裳。
前段时间笔者见了一位旧友。才知道两三年之内,她的父亲去世,母亲瘫痪,一家人的日子过得七零八落。
但是怪谁呢?
她也在努力的活着,只是略微有点不走运。
我们常常畅想世界,希望自己能成为,心中有爱,眼里有光的人。可是活着活着都活成了,心中不忿,眼中揉沙的人。
明明都在生活里,怎么就成了如今的这副模样?
秉持善意,待人,待物。这是一种认知,也是一种成熟。
能坚守心中底线的人,不一定得到相应的回报,但是茫茫人海,能问心无愧,也是一件幸事。
作者说,世上没有生锈的影子,影子在移动,一丝风,也可以让她欢呼雀跃。
影子不生锈,大抵是因为它容易满足。
作者讲述了一位文友的故事,因为某种原因文友入狱13年。但是他没有气馁,也没有抱怨,他说自己错了,就应该承担相应的处罚。
在狱中,他坚持锻炼并因为发表文章,还获得减刑。
命运从不薄待任何一位努力的人,只要跑起来,影子就不会生锈。只要你努力,就有机会该改变人生。
网友说,我们努力,也许改变不了世界,但是,起码也不会被世界吞没。
但我们成年后,会遇见很多的不如意,没有来由,没有答案。
我们向谁诉说,向谁证明。到最后还需要自我消解,自我成就。
没有谁的一生是一帆风顺的,少一点要求,多一点付出,我们的路可能就会宽一点。
笔者爱读散文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散文更接近我们普通的生活和学习。
阅读前辈的文字,能从文字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优点,自察自身的不足。普通人也可以成为幸福的人,优秀的人。
《语文周报》社长张冬青评价朱成玉的文章:“他把文字与时光慢煮,滴水成暖;他把善良与知性融通,明澈如溪。这世界不是童话,但不妨我们葆有童真德的眼,温暖与明亮没有密码,它是人心归处,安静便可抵达,这世界本事亭亭净植一朵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