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路,也是打怪升级之途,各种各样让人头痛焦虑的“怪兽”层出不穷,总有一款你遇到过……
1号怪兽 性别
作为两男娃的妈,我最讨厌听到的话是——“两小子啊?这下你们两口子有得累的。”或者“嗯~!要是个妹妹多好啊。”更可气的是,对方甚至还露出一脸同情或者再撇撇嘴摇摇头,仿佛承载此人生遗憾和要操无数心的人不是我的而是ta。
作为二胎家庭的女主人,我最讨厌看到的文章是《二胎家庭幸福指数排行表》,因为里面列举了4种儿女组合类型的家庭幸福指数,而两个儿子的家庭,排在最末位。
作为未来将有两个儿媳的准准准准准……婆婆,我最鄙视的观点是“婆媳是天敌,永远在竞争”或者“最优质的老公人选:有车有房、父母双亡”。
……
什么时候开始,男孩子变得如此受歧视了?甚至还要连累整个家庭身处二胎鄙视链的最底端!!!
![](https://img.haomeiwen.com/i4353594/3b605c34869f84ce.jpg)
我曾经,对这些信息非常的反感。这种本能般的抗拒,其实是想要否认……它们戳中了我心中的遗憾。
直到有一天,某好友说,如果她要生二胎,不管老大是男是女,她都希望老二和其性别一致。因为“有儿有女,满足的是父母想要体验养儿育女不同感受的需求。而站在孩子的角度,还是同性别的更能相互理解,陪伴度也更好。”
好友的话从另一个角度,点醒了我,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生二胎,到底是为了满足谁的需要?
如果是为了满足父母,那么当然,对孩子性别的期待,会很严重。而所偏爱的性别,则取决于父母自身的成长经历、对性别的认识以及所处社会的集体文化。
但若是为了尊重一个生命来到世界的意愿,或者希望能给老大一个陪伴,那么性别,就实在是件无足轻重的事情了。
当我们说“女儿是小棉袄、儿子是小香火”的时候,其实是在物化孩子——他们不再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个体,而只是能够满足父母以及家族之所需的工具而已。
这种集体无意识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历史所铸造,它反应了人类对情感和繁衍的需求。
这种需求,来自于养育者,而非孩子本身。
所以,对孩子性别的期待和纠结,并非性别本身具有优劣,而是我们无意识中将自己对性别的认知,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对我来说,孩子意味着什么?我认真地想了想,得出了答案:孩子于我而言,是给我为人母之体验机会的天使,是带领我成长的老师,也是满足我对“有亲兄弟姐妹相互陪伴”愿望的朋友。
没有女儿的遗憾,从此,烟消云散。:)
![](https://img.haomeiwen.com/i4353594/b8bba730359e4568.gif)
2号怪兽 焦虑
前两天,邻居群被一篇本地妈妈撰写的幼升小经验分享文刷了屏。文中的妈妈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一个月面试了成都9所私立小学。因为孩子识字量太少,为了应对面试只得突击,孩子压力大到“睡着后梦话都在说这个字读什么什么”。
妈妈们看过之后,纷纷表示压力山大。然后开始细数自己的孩子学习了什么什么。当看到邻居家3岁同龄孩子已经周一至周日每天安排满了兴趣班之后,我这个只给5岁孩子报了3门兴趣班的老母亲不禁开始瑟瑟发抖——艾玛,我现在补还来得及吗?
相信妈妈们对孩子是否“输在了起跑线”的焦虑,是普遍存在的。有的孩子甚至,还在娘胎里就已经体会到了。
虎妈、狼爸,中考录取率、高考成绩,甚至邻居家孩子5岁年纪识字过千,都可能点燃当妈的这根焦虑引线。
![](https://img.haomeiwen.com/i4353594/d610215f7aee13f7.jpg)
适度的焦虑是有益的,它能帮助我们保持警觉并提醒我们应该做出调整了。但,前提是,适度。
当“深恐孩子落后”的焦虑已经使我们不由自主地开始逼迫孩子各种学习,并影响到了对日常生活其他事务的关注,那么,就该调整自己了。
不妨回想自己对孩子最初的期待:健康、平安、幸福一生。
我们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名校、拿第一,目的不都是指向孩子未来有更多可能性能更幸福快乐吗?如果,不考虑孩子自身的特质和家庭实际状况而盲目跟风地去追赶,那么,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相比起不计成本地投入,不如先多尝试,再结合孩子的兴趣和特质进行选择;相比起逼迫孩子学习,不如家长先做好榜样,孩子自然会在耳濡目染之下学会学习。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和孩子,是伙伴。
当眼光不再局限于孩子身上,天地,皆宽。:)
![](https://img.haomeiwen.com/i4353594/cd74bafc80836725.jpg)
3号怪兽 隔代抚养
“哎呀,我这两天心情太好了!女儿上了托班之后,感觉好带多了。”同事小J今早一踏进办公室,就开心地“昭告天下”。比起她前段时间各种抱怨和烦心的状态,如同换了一个人。
小J的女儿1岁9个月,之前,一直是她的父母在帮着带。
据小J的描述,爸爸是个固执又不讲道理的石光荣,而妈妈则脆弱又有抑郁倾向,老两口在家常常争吵。
作为女儿,小J是他俩彼此控诉又共同“讨伐”的对象:孩子生病了,是因为小J照顾不周;孩子不好好吃饭,是因为小J坚持母乳喂养;自己生气了,是因为小J不够体贴入微……总之,孩子的锅,都是小J背。
作为妈妈,小J很不希望女儿在这样糟糕的环境中长大。可是一提出请阿姨,小J父母又要开始控诉:是你俩挣得太多还是我俩带孙子不够合格???
小J是个乖乖女,只能暂时牺牲掉自己的感受来换取相对的和平。
![](https://img.haomeiwen.com/i4353594/a9995c4916028912.jpg)
终于,当父母再一次“作”着扬言要回老家时,小J不再迁就地假装挽留以满足父母刷存在感的需求。趁着五一假期父母回老家期间,小J和先生商量着将孩子送去托管,并火速定下学位。准备妥当,再以“希望父母好好休息享受人生”为由将父母留在了老家。
以小J父母的个性,当然不会安然接受。“孩子这么小就去托管,你们太狠心了!”“看我们不在你们两个怎么搞得定!”“孩子带大一点了,就不需要我们了嘛。”……父母的话犹如一把把尖刀,划向小J的心里。但这一次,小J铁了心,为了女儿的健康成长,为了小家庭的幸福,她必须坚定。
6月中旬,孩子顺利入托。哭闹适应3天后,每天孩子开开心心地和妈妈说byebye直冲教室找小朋友玩耍。
现在的小J,状态是这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4353594/6800ed63d6bf5031.jpg)
父母帮忙带娃的种种问题,相信很多家庭都遭遇过。育儿理念、思维模式、生活方式的不同,对家庭主动权的抢夺等到因素,常常导致两代人矛盾丛生。这矛盾倘若无法调节,将对家庭里的每一个人都造成伤害。
小J是怎么做到由痛苦到解脱的呢?在我看来,关键在以下方面:
1、想清楚对自己来说什么最重要。在顺着父母之意和女儿健康快乐成长之间,小J最终选择了后者。而这,是其能够坚定行为的基础;
2、自己有经济实力负担起第二方案。俗话说的好,钱能解决的问题,统统都不是问题。小J将孩子送入托管,花费确实不小。但,跟孩子的成长相比,这实在不算什么。如果挣得工资并不足以负担托管费用,暂时辞职在家自己带娃也是一种选择;
3、和先生关系良好,能够达成统一战线。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家庭幸福的基础,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因此,妈妈们千万不能“有了孩子忘了郎”,多肯定队友,关键时刻,队友也才能鼎力相助!
育儿,育己。养育孩子的道路,其实也是父母不断修炼、自我成长的道路。
打怪,不容易。但,一旦挑战成功,便能迎来升级的快乐,而这份快乐足以抵消打怪时的痛苦和艰辛。
对以上3大怪,为人父母的你是否也有同感呢?欢迎留言分享你遇到的怪兽和应对方法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