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扪心自问,对于刚刚结束的九月,还算满意,但细细品味,似乎还存在众多的不足。
①对中层学生的忽视
高层次的学生,学习好,纪律好,成绩排名又靠前,不自觉的就会进入你的眼睑;低层次的学生,活跃的,惹事的,想不理会都不行,这群学生也可以打的火热;但班级中还有一群学生,够努力,但成绩不够出色。不惹事,纪律一直良好,似乎都习惯了默默的坐在角落里埋头苦干,如果家长也是这种性格,从来都害怕麻烦你,那可能这个学期想去了解他(她)的念想也不会出现。九月,明显的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我似乎还叫不出他(她)的名字。突然就想把自己骂个狗血淋头。你说的“一视同仁”,只是一个口号吗?十月,更要给这些排名第二的孩子更多的爱。
②有时候,问题可以更好的解决
一直以后,我都认为,环境是很重要的,所以,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我一直希望他们往更的层面发展,因此特别担心不同层次的学生混合在一起,会受其影响。其实,问题也可能会朝另一个方向发展,高层次的学生带动了低层次学生的学习并把他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期中缺少的应该是一个引导他们发展方向的中间人,而班主任正是最佳人选。
③“手势”教学
所谓的手势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表达赞同还是反对或者单独的提问教学。这种教学其实就是把学生当成了教学过程中被教师操作的对象,把教师的对话和日常的对话分割开来,成为了教师内定的人为的游戏。当发言只是被定义为“赞同”“反对”“提问”三部分时,那些既不赞同又不反对的意见就给排除掉啦。而教学中价值最高的就是这种模糊的意见。
④“大声一点!”
那位同学,你说什么?大声一点!声音再大一点!
如果学生能够清楚的说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她)就不会踌躇不定,模糊暧昧的回答问题。但往往我们并没那样想。反而会给贴上“发言不积极”“胆子不够大”的标签。
⑤对那些沉默的学生说抱歉
班级里有一些沉默学生,吸引了我的注意,被我贴上了“内向”的标签,周五,和一位同学一起走,边走边聊天,才反醒自己。也许,一开始,我就错了。其实,“倾听远比发言更主要。”我们都通过“发言”来了解学生的想法,而不认真仔细的去对待他们“倾听”的态度,还在评语上瞎写“老师希望你更积极发言一点点。”其实,对于那些不加思考就草率发言的学生,我们更应该的是去培养他静下来的能力,毕竟,这个社会太浮躁啦。
⑥倾听“异向交往”
在教学中,垘原资明先生把交往分为四类“单向交往”、“双向交往”、“反向交往”、“异向交往”。我们都过度的理想化,把教室的交往都设置为“双向交往”,而忽视了其他三种交往。但我们都知道,课程如果按照你所设想的一路发展,根本蹦不出奇异的火花。若我们再岔开那些交往,这个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他就更不会有第二次发言啦。
因为在讲《南京条约》的时候,一直强调英国割地割的是香港岛而不是香港,并告诉了学生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司,新界三个部分。但当讲到《北京条约》的时候,割地是九龙司的时候,就有同学冒出了,为什么不一下子把香港给割完,要分这么多次!背起来这么麻烦!当时激起了全班同学的愤懑。我忘记了自己是如何处理的,其实,我可以更好的去处理,义和团运动中有一句话义和团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的打击了西方侵略者,并使西方侵略者意识到中国尚有无上生机。然后就可以延伸到,哪里有侵略,那里就有反抗,这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之所以被半殖民而没有完全殖民的原因。
上课时,一定要学会倾听那些不一样的交往,它会使教学中的交往更丰富而深刻。
这个月,是我进步最快的一个月,做个有心的老师,自然会得到相应的回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