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想法
君不见,长平原,茔茔白骨无人收

君不见,长平原,茔茔白骨无人收

作者: 布恩蒂亚上校 | 来源:发表于2018-11-08 21:55 被阅读47次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欲称霸中原,想成为继齐桓公后的又一中原霸主,于是与楚成王大战于泓水。此时宋军已先于楚军到达,以逸待劳,并扎好营盘,获得有利先机。宋襄公欲以仁义之师使楚军臣服,并且绣好了一面“仁义”的大旗。在《史记》中有关于这段战争的记载:

    冬十一月,襄公与楚成王战于泓。楚人未济,目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济击之。”襄公不听。已济未陈,又曰:“可击。”公曰:“待其已陈。”陈成,宋人击之。师大败,襄公伤服。国人皆怨公。公曰:“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兵以胜为功,何常言与!必如公言,即奴事之耳,又何战为?”

    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宋襄公兵败身死。关于宋襄公在战争中的做法,后人对此各有评论,莫衷一是,但是极少有赞誉之情。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就称其为“蠢猪式的仁义”。《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诡道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打仗这种事,生死存亡之间,又何必讲那么多道义。既然可以讲道义,那就不用打仗了,双方坐下来好好谈,谈妥了不就好了。

    所以说:战争是没有仁义可言。

    格尔尼卡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野王并随后占领了野王,切断了韩国本土与上党郡的联系。当时的上党郡守冯亭不愿降秦,于是带领上党郡军民全体投降赵国,以期共同抗秦。随后便拉开了秦赵长平之战的序幕。

    兵书千卷,雕弓天狼

    九州烽烟,壮士何伤

    铁衣胡马,长驱上党

    扫灭秦虏,大趙皇皇

    这是一首《赵风》,可能每个赵国将士在出征之前都会唱这首歌。胡服弯刀,马奶干肉,赵国将士四十多万在公元前262年开赴上党,这一去就是3年,且三年后没几个人回来。

    公元前260三月年,老将廉颇率领赵军进驻上党,设置三道防线,深沟高垒,全力固守——西部老马岭营垒,中部丹水营垒,东部石长城营垒,全军二十余万防守上党;七月秦将王龁发兵猛攻老马岭防线,冲破壁垒。得知战况后赵国君臣合议立即增兵上党。旬日之后十万赵军抵达上党,重新布防,三十万大军的壁垒防线自然成形。后来有增调十万边军入驻。

    赵国既以增兵,秦国自然不甘示弱。开始由左庶长王龁率领大军十万开赴上党山地,随后步军主将桓龁率兵三万进驻沁水河谷,接着骑兵主将王陵率军五万出野王,及至后来蒙骜二十万大军开到,长平战场已经集结了秦军将近四十万。

    最后两国又陆续增兵,最终赵军曾至五十余万个,秦军曾至五十八万,上党大战云集大军上百万有余。

    长平大战序幕至此全力铺开。两军进入相互对峙的局面,一对就是三年。

    到了后来,一个消息传出来:秦国武安君白起身染重病,气息奄奄了!这时赵国邯郸沸腾了,同时也传出一个叫赵人百般感慨的消息:秦军不惧老将廉颇,唯惧马服子赵括。

    后来赵国用赵括替换了廉颇;秦国用白起暗地里替换了王龁。赵括轻战,结果导致赵军被秦军围困四十多日,在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剩余二十余万赵军投降。但是投降的二十余万赵军最终也难逃一死,全被坑杀。

    历来人们对白起杀降评论不一。从古至今,“杀降不祥”都是烙在天下人心头的一则军谚。虽然法律上并没有特殊说明,但却是深入人心的天道人道。自从人类开在大地上繁衍开始,人世间就有了为了各种利益相互搏杀的开始,人们总能为了各自的权利,土地,财货互相征伐,拼得你死我活。但是有一点不变,就是不杀害已经放下抵抗的俘虏。你可以虐待他,最多得到别人的谴责而已,但是依然不能杀害弱者,因为人世间任何事都是有局限的。一旦跨过了这条界线,即便强力不能使其摧毁,天道人道也会令其毁灭。所以战不杀降就是其中的一条界线。


    秦剑出鞘,必将饮血。

    我觉得白起做得并无不妥,并不是我也像白起一样嗜杀成性,而是没得选择。千人被刃,擒敌杀将;万人被刃,纵横天下。在战国时代,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拥有赵国这样一支数十万人数的生力军,都是可以纵横天下。再者赵国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后,国力,军力在战国中唯一可以和秦军相抗衡的。所有留下这一支大军,秦国又岂能睡个安稳觉;而且这也可能促使六国合纵,形成六国对抗秦国的屏障。

    如何处理这支大军确实颇费脑筋。如果将这支军队编入秦军,但是他们毕竟都是赵国人,而且数量如此巨大,难免不发生混乱。对秦国来说,供给额外二十余万大军,对秦国的国力是巨大消耗,而且谁说得来这是给秦国养还是给赵国养,日后难免发生逃回赵国的军士。在齐燕之战中,齐国将大量燕国人迁入,但庶民是没法和军队相比的,军队是军人组成的,有战力的,可以随时成军的。就算他们以后不参军,就是繁衍人口,也是剧增的。所以说,秦国不能白打了长平之战,对峙三年,耗费国力无算,死伤大半,得对得起这场战争消耗。

    最后只能杀了。从现在看来,正是战国最后这支军队的灭亡促进来了赵国国力溃散,也促进了后来秦国大一统局面。从秦国后来对六国更是压倒性优势,秋风扫落叶般扫荡六国来看,如果有这么一支军队,还不知道始皇帝能不能顺利统一六国。历史上没有白死的人。有些人的死在那个时代看起来是个悲哀,到了后世可能就并非如此。从六国后来的发展来看,只有秦国才是最适合一统六国的国家。及至战国六国的最后一位守护神李牧被害,六国也就宣告即将覆灭。如果给李牧充足的军队,也同样可以大败秦军。赵国五十余万军队虽然身死,但却促进了六国覆灭,促进秦国统一,谁说死的没有价值呢!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君不见,长平原,茔茔白骨无人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swwx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