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樊登读书的伊姿,这是我的每天一篇文章之第335天,学习《论语》第十天。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论语·先进》
子张问怎样算是一个好人,怎样做才叫行善。孔子的答复是“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如果按照字面上的意思来讲就是这样的:不踏一丝痕迹,也不进入房门,走进屋内。如果照字面这样解释,那做个好人太不容易了。
什么叫“不践迹”呢?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借用道家中庄子所说的“灭迹易,无行地难”来加以理解。古人的文字非常简练,但是解释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了,大概这也是后来的人常常有不同理解的缘故。好比一个小人干坏事,我们在电影中也时常看到那些坏人的做法。他们一般在作案的时候要戴上手套,做了之后还要搞个毁尸灭迹之类的,但是他们在躲避警方追捕的时候却心生恐惧、不安,虽然他们在外表上让你一点也看不出来他们内心的脆弱,没准儿嘴巴还很硬气,这也是孔子说的“小人,色厉内荏”。不管在外在上显得如何天衣无缝,但是内心总是有负罪感,只有自己才清楚那种惶恐不安的感觉,这就是“无形地难”。
解释了庄子的这一句话,也就懂得了孔子所说的“不践迹,亦不入于室”的深意。孔子是说一个真正行善的人是不会让人感觉到他的痕迹的,换句话说孔子是针对有的人做好事是希望别人对他感恩戴德,或者总是希望别人能看见他做了好事,那么这样的人其实并不算是真的好人。
孔子对于行善的标准还是很高,有点像今天我们所说的“做好事不留名”的味道,但是比这个的标准又要强一点,孔子还强调了做好事应注意方法,比如你伤害了别人的自尊,那你的行善就不能算是行善,起码在孔子那里是通不过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