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一节公开课”是学校每个学期的常规教学活动,也是老师们展示自己、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一项非常好的活动,一般情况下老师们都会非常认真地对待,仔细研读教材,广泛搜集素材,精心设计教案,有的老师还会在课前到别的班级试讲,然后根据试讲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力求能够展示出一节令自己满意的课。上完课,教研组都会组织同学科教师对当堂课进行交流、点评,以帮助上课老师从当堂课的执教中获得启发,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一般情况下,评完了课,这节公开课就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但是我以为,如果仅仅是完成备课、上课、评课三个环节,还不能充分发挥公开课的作用。
我以为,公开课的目的就是为教学研讨提供一个课例,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课例,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于执教者来说,在听完同科组老师的评课以后,如果不去品味评课老师点评中渗透的教学理念,不去咀嚼评课老师教学建议背后的思考,那么他通过课例成长的初衷就会实现得不充分;对于听课评课者来说,如果仅仅就课评课,蜻蜓点水般不痛不痒地点评几句,那也就失却了研讨的本意。
那么,如何才能尽可能地发挥公开课的研讨作用,让它成为科组每一个专业提升的素材呢?
首先,从执教者来说,我以为要做好课的延伸作业。公开课不同于常态课,每一个老师都进行了各方面的精心准备,这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探索与研究,这样的教学设计本身就应该成为今后教学重要的研究资源,因此执教者应该在课后将教学设计重新进行整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整理出教学实录,并将设计与实录进行对比,从中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分析原因,在此基础上找到自己坚守和改进的方向。在听取了同科组老师的点评以后,将评课情况进行整理,思考评课者渗透的教学理念和考量,整理成一篇课后反思,并结合自己的教学有针对性地取舍,再进行二次教学设计,可能的话还可以进行二次教学。这样,因为有自己的教学实践,又有他人的建议,有理性的思考,有理念的跃升,这一节课就不再是一节简简单单的课,而成为了一份学习、提升的绝佳素材,同时,上完一节公开课,整理出原设计、二次设计以及教学实录、课后反思,这样一课四案整理下来,不仅为今后的教学积累了经验与素材,还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
其次,从听课评课者来说,我以为要做好课的梳理工作。在听课的时候,分析执教者设计的初衷,观察学生学习的状态,了解教学手段达成的效果,思考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评课的时候,尽量避免就课论课,不纠缠于小问题或者简单的知识性问题,而要以建设者的身份从本堂课思考开去,尽可能地从高处着眼,条理清晰地梳理出具有研讨价值的三两个问题,引发大家的思考,使本堂课真正成为研讨的资源,能够为大家厘清认识,改变观念,习得教学的艺术。这样,一节公开课,同样也能成为听课评课者的学习资源。长此以往,这样的听课评课也会助力所有人的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