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
莫若以明——看待万事万物应有的姿态

莫若以明——看待万事万物应有的姿态

作者: 汎彼柏舟 | 来源:发表于2021-01-02 17:15 被阅读0次

    在《齐物论》中,齐物与齐论之后的最终目标就是“莫若以明”,这是一个去除成心,祛除是非之心,心灵达到空明的境地。是我们澄澈自己心灵的方式,同样也是我们看待万事万物应该有的姿态。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那么,“莫若以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它可以是一条朝向逍遥游的通道,也可以是我们超越是非生死,去除执念的过程。就像是惠能所说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那般境界,追溯到这个世界的本源,消除我们自身的恐惧与迷茫。

    若用于齐论,就是:“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我们口中的言语是是非的起因,过多的修饰反而造成言不达意,这就造成了理解的偏差,也就是误解的根源。如果我们各持己见,执一是之辩,那就将毫无意义的永远争论下去。故“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示,则莫若以明。”当我们闭上嘴巴,才能理解到语言的贫瘠,可以交换立场,看到原本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发现他们本来就是一体,超越是非而为一。

    用于齐物,就是:“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万物流变,我们所认为的标准和眼光,也在刹那间转瞬即逝。到头来我们所执着追求的东西可能随时破灭,也可能就在我们的身边。但成心已在,我们很难打破成心和原有价值观去看待它本身。故“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去除执念,警惕成心,就是用最纯洁的心灵去观察这个世界,回归最本初的模样,磅礴万物而为一。

    大其小,小其大,有一种和它相似不相同的东西叫做独化论。那“莫若以明”和独化论有什么区别?

    两种说法都是要回归道法自然,但是独化论是教人顺其天性,返于山水间,“物各得其性,物各得其是”,守住自己的道行,自我满足,切断了自己与周遭的因缘整体,成为独立的个体自我运转。而“莫若以明”讲的是要为道日损,损之又损,消除自身的执念与偏见,从而走向一个大的境界,看淡生死,看清是非,最终达到超越是非,超越生死。

    独化论将事物消解,但是齐物论在消解之后给出了一个超越的方向,这是独化论所没有的,这也正是齐物论更加积极的体现,更是对于我们来说,面对万事万物应该有的姿态。

    知晓了方向,但我们到底怎么做到“莫若以明”?

    这必然是一个非常高远的境界,一条让我们不被世俗异化的修炼之路。它当然不是让我们什么话都不说,什么事也不干,而是拥有一个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上各种挫折也好,赞赏也罢,让我们拥有更加理性的理解,更加沉静的判断。

    或许在我们为了某件小事而争吵起来的时候,我们可以想到“莫若以明”,给自己提个醒,告诉自己不要因为误解而陷入无休止的争论。在遭遇失意的时候,不被世俗价值所左右,可以仍然追求自己心目中想要的东西。虽然这还达不到“莫若以明”,但可以继续修炼。每天一点点的消解“执”,平复自己的心境,愈加自由,愈加高远,倒是去往了逍遥游。

    现在对于我们来说,不可能舍弃世俗是非,我们终将还是有所作为,要符合现在人们的标准与目光。但是我们可以一层层的拔开迷雾,愈加靠近最本真的东西。越真的地方越平静,我们将发现我们融于天地,与大道共舞。“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何时我们可以居于姑射之山?

    而“莫若以明”,正是我们修炼灵魂的方向,正是我们看待万事万物应有的姿态。

    2020.4.12.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莫若以明——看待万事万物应有的姿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tbg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