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千洛
你会读书吗?因何而读书?读完会改变生活吗?
今天在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很可爱,一上来就点明了,“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
把阅读的人定义为“习惯从书写文字中汲取大量资讯,以增进对世界了解的人”。
历史果然是惊人的相似。
当年通过电视,收音机,杂志,把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包装起来,售卖给不想面对困难,希望很容易就能整理出自己思维的人。
而今资讯泛滥,历史重演,数不清的资讯袭来,总有许多不需要思考就能得到结论的内容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
所以,作者又再度明确了一下阅读目标。
一本书,作者是想要与读者沟通一些想法,而成功阅读本书的标准,是读者能接收多少作者想要传达的讯息。
作者将阅读区分成两种不同的意义。
一种,是作者与读者理解力相当。
要么,就是作者在传递读者已知道的信息。
要么,就是读者原本就有一些思考的角度,作者补充了一些资讯,让读者从新增资讯的基础上,还依然从原有的思考角度思考问题。
另一种,则是真正的阅读。
读者玩味眼前的字句,慢慢提升自己,之前只是模糊理解,反复阅读后,才能到清楚地理解。书本内容是向读者原有的理解力作挑战。
起始读,只能从粗浅了解,再读,才到深入体会,破茧成蝶的过程一般。
内容可以给读者全新,或是更高层次的启发。
读者从中获得的理解超越原有的理解,作者一定比读者高杆,因为作者需要传递读者没有的洞见。
而读者则要把这种不相等的理解力控制在一定程度。
如果差太多,可能完全读不懂,如果相等,那就回到第一种阅读上了。
不相等的理解力要控制得宜,才能在仔细品味后,在理解力上有新的飞跃。
以前从来没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阅读的书籍,是获取资讯,还是为了提升理解力,读完是否能够得到更高层次的启发。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越来越发现自己读书有点麻木,各种感观都冻住了,只有眼球是动的。
读书应该是一件立体的事情,应该包括,阅读,观察,记忆,思考,动用感觉和想象力,
阅读的过程应该是一种“发现”的过程,而非把书翻完。
这发现,既是发现作者写作的初衷,他想让我们知道什么,明白什么,以及读完会改变什么,再是发现,我们因何目的而读书,花费时间读书为什么,能得到什么,以及会改变我们什么。
而同时,”我们懂得让如何让书本来指导我们“这是一种能力。
于是秒懂书中所说:“总有一些书呆子读得太广,却读不通。”
也理解了,为什么有的人读了那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
我是千洛,读书,写字,享受人生 ,期待大家关注留言评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