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然又读到杨万里的《小池》,自是仍旧觉得诗里所描写的场景极美,只是又突然感慨,这样看似平常的风景,在这冬天的城市里,也很难见到。
一来季节不对,树木大都干枯,也就没有树荫可言,而这冬天又很少见到阳光,即便是有太阳,也很难穿过那层层雾霾;二来这附近也没有泉水,人工的喷泉倒是有,但与“惜细流”的意境要相差万里,而且周围亦没有长着荷花的池塘,就算是夏天,也看不到“蜻蜓立上头”的动人一幕。
说起蜻蜓,感觉已经好长时间没见过它们了。
冬天蜻蜓当然都在越冬。大多数蜻蜓产卵后并不会立即孵化,并且可能等待数月才会孵出幼虫,蜻蜓这段不孵化的“滞育期”,就是为了以卵的形式度过寒冬。
蜻蜓的卵会产在植物、枯木或干土内,抑或产在水中,我们常听的所谓的“蜻蜓点水”,其实就是蜻蜓在产卵。蜻蜓的幼虫是水生的,因此夏天在“小池”这样的地方,应该更容易见到蜻蜓的身影。
这样想来,周围有水的地方也就那么几个,难怪在春夏也很少看到它们。而且有水的地方,往往花草繁茂,蚊虫也多,也方便它们捕食。这样一来,应该更不会有蜻蜓闲的没事,穿过栋栋林立的高楼,穿过条条繁忙的街道,飞到周围的小区去转悠一圈吧。

想起小的时候在老家,每到夏天,家门前的小路和那片空地上就会飞满了蜻蜓。虽然常听爸妈说蜻蜓是益虫,不要捉它们,但那时候贪玩不懂事,每次看见蜻蜓在门口乱飞,就会拿上扫院子用的大扫帚去捉蜻蜓玩。任凭蜻蜓的飞行技巧再高,反应再快,视力再好,但那么多的蜻蜓,每次总会有那么一两只不幸被扫帚打中,被夹在竹条之中,进而成为了我的玩物。
至于捉到蜻蜓后对蜻蜓的所作所为,如今回想起来我的内心无比的懊悔:被捉到的蜻蜓很少会有安然无恙重回自由的,轻者被折断双翅把玩一会儿后随意丢弃于路边,更悲惨的,它那灵活的脑袋会被摆弄几下,然后再被轻轻地拧下来……
现在想想,对那些无辜丧命的蜻蜓而言,当时的自己和那些惨无人道的侵略者又有什么区别?只图一时的欢乐,便将它们的生命视为玩物,手段卑劣而残忍,内心却毫无罪恶感。
同样的年纪,我曾因误杀了一只小鸡而懊悔许久,可当面对更为弱小的蜻蜓时,我主动去伤害他们,却没有多少反思与悔恨之意。
或许年纪小不懂事是一个很好的借口,觉得越是在自己眼里所谓“渺小”的生命,在伤害它们的时候,内心的罪恶感就越少。但这终究无法掩饰当时年少的自己对它们做出的残忍行径。
那时不懂何为慈悲善良,不懂得尊重生命,长大之后才知道再怎么道歉都挽回不了那些蜻蜓的生命。于是后来再看见蜻蜓的时候,心里时常充满着愧疚与感恩:愧疚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感恩它们捕食有害的昆虫,感恩它们让我反省自己并获得启发与成长。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也许自己能力有限,做不了什么影响许多人的善事,但至少要让自己时常心怀善念与慈悲,不求能收获多少福报,但求能弥补自己过去犯下的过错与恶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