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及时采撷你的花蕾 / 旧的时光一去不回 / 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 / 明日便在风中枯萎”
这是《D·S·P》中出现的第一首诗,引出了“抓紧现在,珍惜生命”的影片主题,这也是我写这部影评的直接原因——触动人心,醍醐灌顶。
《Dead Poets Society》,中文译名《死亡诗社》,上映于1989年。影片是执导过《楚门的世界》的导演彼得·威尔的又一力作,由罗宾·威廉姆斯(我最熟悉的影人之一,也主演过《心灵捕手》)主演,罗伯特·肖恩,伊桑·霍克参与演出。
影片的背景设置在坚守纪律的威尔顿学院,罗宾饰演的基汀老师一反严肃刻板的教学传统,用特立独行的方式与一群刚入校的17岁高中生交流,教会他们自我思考、发展个性。在让他们大开眼界的同时,他年轻时参加的死亡诗社重被提及,甚至被再次成立。但好景不长,尼尔在家庭的重负下选择自杀,学校将死因归咎于基汀,致其离职。影片以师生相互影响的深入为线索,围绕着“自由发展与环境束缚”这一矛盾展开,颇有现实意义与情感张力。
先来说说基汀,作为一个思想者、教育者及诗人,基汀有着高度自由发散式的哲学思维。用豆瓣君的话说,他带领学生在校史馆聆听死亡的声音、在绿茵场宣读理想、站在课桌上用新的视角俯瞰世界、在院子里闲庭信步。在我看来,这一个个鲜活的场景,是诗歌的现实外现。基汀用诗歌带给学生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引导他们追途人生、开辟天地,于是在这样的场景中,每个学生都踏出了关键一步——尼尔报名戏剧演出、诺克斯勇敢追爱、查理写信抗议、托德“咆哮”出心中的诗……学生们在惊喜于自身改变的同时,将这改变归功于基汀,于是我看到学生将他高举跑过操场、半开玩笑又不失尊敬地称呼他为“船长”、在遭受重挫时主动向他倾诉。而基汀每次上课也都围绕着诗歌,将所谓的哲学由浅入深地融入学生心中。
基汀这一角色与罗宾在《心灵捕手》中的表现十分相似——通过彼此的坦诚相待和深入交心,以精神舵手的身份带给他人一个阶段乃至终生的影响。由此看来,罗宾的确适合出演哲理性的影片,而现实中的罗宾本就极具表演天赋,《早安!越南》便是例证,只可惜他已于2014年去世,笔者只能从他的诸多作品中细心领略其独到风格了。
再来说说托德(伊桑·霍克饰),作为受基汀影响最大的学生,托德性格的转变也是影片剧情发展的写照。从最开始托德的内向近乎离群、在诗社中唯一不念诗,到之后敢于吼出诗,再到最后为基汀辩护、第一个站上课桌向他致敬。而尼尔——另一个受影响很大的学生,他深爱着戏剧,这种深爱被基汀用诗歌代表的“充满激情”放大,于是他实现了那场精彩的表演——也是影片由乐转悲的拐点。他们是最典型的“卡匹迪恩”——抓住现在,珍惜生命的青年人。对于我们这同龄者,启发意义当然不由分说。
我一直认为电影中最重要的是情感,情感总是与现实蛰伏于同一母体,在特定的时间里互相对峙。纵观全片,威尔几乎全部采用对话的形式来表现情感(除开结尾雪景的景深镜头),而对话又是诗歌的拓展。可谓是很好地突出了人物心理,抓住了两者的契合点。00:13,惠特曼的诗歌引出“Seize The Day” ;00:26,同样是惠特曼,引出生命意义 ;00:36,梭罗诗词,作为诗社成立的开幕词 ;00:43,同样是梭罗,引出“自我思考”的意义。每次诗歌的出现,都伴随着管弦乐甚至摇滚的节奏,把笔者的沸点降低,跟着燃动起来。而影片最精彩的瞬间,当属学生们偷跑出校,在密林中拿着手电寻觅山洞,最终成立诗社,伴随《星际穿越》中的BGM,在深邃山谷中回响,空灵幽静,一颗颗年轻的心灵,对诗歌的热爱,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至于现实,影片开头美国学校常有的夸耀业绩引出了“ 传统 荣誉 纪律 优秀”的教学宗旨,正是在这样的宗旨下,学校罔顾个性,对基汀的教学方式讳莫如深;尼尔的父亲将家庭的重担强加于尼尔并禁止顶撞。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个体的呐喊似乎显得那么苍白又温柔,于是尼尔最终选择了自杀,而人们竟将死因归咎于基汀滥用职权、蓄意鼓动。在如此荒唐可笑的悲剧式结尾里,精神舵手成了杀人凶手,编剧者一方面带有对社会的控诉,一方面暗含着无奈与妥协,这寓意的双重性,着实让人深思。揆诸当下,我们的周围不乏基汀,也不乏尼尔,在才华与平庸之间,我们需要接受现实,也不应放弃个性与追求,我想,这应是影片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与上一部影评类似,我总绕不开关于学校与人生的话题,也许是我一直处于学生阶段,总想写一点东西,打发时间也好,修身养性也罢,不过是些拙劣文字,仅供赏玩罢了。
Seize the day, boys, make your life extraordinary .
J & Q
2018年7月1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