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牙医陪你
文丨高Sir
1.
前段时间,一则“心脏支架集中带量采购”的新闻挤上热搜,成为全国人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被人津津乐道的是经过此次集采,支架的均价由原先1.3万元下降至700元。
这让我想起电影《亿万懦夫》里的一个镜头:
警方与绑匪谈判,想要快速提现就得降低赎金;
绑匪当机立断,一口气从五百万降到十万。
整得警察一脸懵逼:弹性这么大吗?
事实上,医保基金是医疗高值耗材最大的出资方。
这次招标之所以能一鸣惊人,得益于医保局设计的一个采购规则,以价换量。
各个药企自行报价,报价最低的前十名即为中标企业。
不得不说,这一招真是妙。
2018年国家成立医保局,整合了医保基金该“怎么花钱”的四项权利后,不仅挤掉了医疗耗材的泡沫,接连打击各种套保骗保的行为。
国家队的目的很明确,巩固“蓄水池”的同时消灭中间环节,破除灰色利益链。
而不是吃瓜群众以为的,终结暴利的时代要来临了。
有网友借这次降价大做文章:
“心内科被收拾了之后,骨科、眼科、口腔科都在瑟瑟发抖...”
说实话,作为医生听到这样的话,心里真不是滋味。
牙科暴利,似乎人尽皆知;以至于在医疗行业中被抨击得体无完肤。
成本和售价之间似乎都是在打着滚翻倍。
甚至在一些人眼中,牙医和卖白粉的没什么分别。
受支架降价的影响,人们对医疗暴利的怨言隐忍已久,在这一刻同仇敌忾。
牙科耗材和心脏支架无法相提并论。
相比其他科室,牙科的选择更有弹性。
所以,牙科耗材是无法进入医保,未来大概率也不太可能。
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看牙大部分费用都是病人自掏腰包。
医疗保障讲究轻重缓急,牙齿问题远没有心脏支架来的迫切。
所以,这次降价不是对医疗行业的深度干预,而是针对某些既得利益群体。
2.
牙科是最早被抛向自由市场的医疗科室。
早期由于供需不平衡,国家鼓励发展民营牙科。
现如今民营牙科已占据国内口腔市场大半江山。
经历野蛮生长和资本化运作,跑马圈地地裹挟着市场化进程,一些城市几乎达到饱和。
市场总有它的规律和法则。
于是,市场玩起了价格战。
看似繁荣的景象,其实一片混乱。
这种混乱既是深渊也是阶梯。
价格战其实是一个非常高级的游戏。
在价格战里,有实力的企业可以忍受一段时间不赚钱,用低价来抢占市场份额。
比如这次集采,山东吉威医疗给出了支架的市场最低价469元。
这个价格连在场的医药代表都惊呼:"做个睫毛都不止这个价!"
吉威医疗的母公司蓝帆医疗,是全球最大PVC手套生产商。
而此次集中采购以价换量,有利于中标企业迅速增加国内医院覆盖率,提升效率以及盈利能力。
换句话说,他们的重点在于长期盈利,而不是快速盈利。
即使没有中标的企业,也可以在差异化竞争中找到市场。
对于医生而言,没有人愿意自己的劳动价值被低估。
因此,面对价格战有些医生对自己的劳动有了一种“惜售”的心态。
即使没有价格优势的诊所,也能依靠服务和技术来笼络自己的粉丝。
这是市场化的特点,自负盈亏,适者生存。
所以,市场有自由的一面也有它约束的一面。
3.
在这场降价博弈中,医生的价值似乎很少被人提起。
人们都在讨论降价之余,追溯缩水的那部分哪去了。
除了流通环节的层层加价,另一个心领神会的就是“回扣”。
回扣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是对医生劳动价值的一种补偿。
这种“补偿”谁都心领神会,却始终无法拿到桌面上来说。
恰恰是心照不宣,才使得这种补偿愈加畸形。
李克强总理曾说起一段自己看病的经历,一轮下来发现医生的诊疗费只有十几块钱。
谁都知道技术值钱,可谁又能对技术明码标价呢?
如果技术能够明码标价,谁又愿意赚“桌子底下的钱”呢?
有一句话我信奉已久:
价格不一定等于价值,但价值一定等于价格。
曾经有一个病人做了几颗种植牙,当他从流通渠道得知成本价后竟以此为借口不交余款,还把医生骂的祖坟都要冒青烟了。
过去人们常说: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
后来我渐渐发觉,技术的价值体现没有想象得那么美好。
第一,不是每一个手艺都可以惊艳世人。
第二,技术也需要依赖社会对技术需求多少。
而在自由市场里,技术的独特性也会被稀释。
到最后谁不是一边想着,一边咬着牙还价呢。
所以,技术这种东西真不好明码标价。
自由市场里最有趣的是,它能教一个人学会“妥协”。
搞技术的人最难掌握的也是妥协;
想要品质,就要高造价;想要创新,就得冒风险;想要速度,就不能对品质提要求。
但是,客户要的永远是“低价高配”,既要高品质又要低成本,既想要创新又不愿冒险。
这对从事技术的人来说是一种考验。
当你能从中寻求兼顾时,你的技术就融入到平衡能力中。
客户最后买单的永远不是你的技术,而是综合能力的价格。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