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过几次这样的问候,一群人或是一个人这样问:“诗人?作家?写古典诗还是现代诗?写小说吗?”。这时总感觉是在问:“你想吃米饭还是粥?还是面条饺子?”。对于这样的问候,只想回答:“我不挑食,啥时候饿了逮啥吃啥......”然后甩过一脸皮笑肉不笑。咱什么家都不是,有时甚至连“人”都算不上,咱就一“神”(某位不咋滴先生常常这样戏谑)。这都什么嘛?性格使然,遇到不好甩脸子的提问者也会客客气气的说:“还好还好,只想啥都学着弄点儿”,瞬间也会在脑子里上演0.01秒饭店大厨抡勺转悠在灶台前的画面(脑补)。
不是吗?干嘛分得那么清楚?只要是喜欢文字,又喜欢把字拼成词,把词拼成句子,管他弄出什么形式的文体呢?觉得能看,好玩儿就行,非得把自己打造成什么“家”?真正能称得上“家”的,又有几个?更别说什么“大家”。有人说:“你好狂!”,不是“狂”,是有对做学问者的一颗“顶礼膜拜”之心。
这样的事往往还是在“圈内”人面前才会遭遇(当然,本人至今只是一个“圈外”人),所以,还没学会“圈内人”的答法,这让自己很惭愧!
有个在这里混了七八年的外省朋友曾经说:“无论怎样混,混得多有模有样,骨子里,地域与地域之间永远隔着肚皮......”,我又会甩过一个白眼给他:“那是你小子道行太浅......”。空气凝聚半秒,突然觉得心虚起来......
选择兴趣爱好,就像饥饿时选择食物,一半是与生俱来的口味,一般来自当前可选择的物品。 想吃牛排的时候,可能街边只有卖豆汤饭的,那你得克服怕油腻桌椅弄脏一身体面衣裙的困难。或者哪天干脆换身儿老旧的运动装,绑个马尾,杀进一家远近闻名的串串店,享受一番酣畅淋漓的荡气回肠,吃完再抡着膀子替老板数竹签签。这时你的风花雪月早已跑到九霄云外。如果天还没断黑,再跑去菜市场转个圈儿,打着饱嗝得意的看临收市前各摊各点儿的慌乱卖主和匆匆忙忙买菜的人,幸福感油然而生。
兴许挂着红灯笼的卤肉摊儿又勾起你的宵夜计划,腒肝儿和鸭翅膀是必不可少的美味(老板!各来两个)。拧着小袋儿往回走,一路上腹稿已成。打算着第二天一早再来,享受提篮拧框自在游荡大街小巷的菜市,看箩筐里青红白绿菜的生机,看人们扯高嗓门儿掐斤算两。往日调教出来的江南烟雨般的矫情,一不小心就会砰然破碎,满地狼藉。还不如被眼前新鲜带露的市井吟唱替代,心里的舒畅不比你侬我侬的情怀来得实在。巴不得这有滋有味儿的烟火气儿早些飘进厨房。
用文字记录日常百态,该以诗歌呢?还是散文呢?还是随便哪种形式,反正只是把想写的写出来。白先勇有句话:“文学创作就是要写出你自己心中最重要的话语。”
我以为吃和写是一码事儿,能吃、会吃、想写、会写就行。有闺蜜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会讲究、能将就”。人活成这道行,也算活成顶尖的了,还计较什么成名成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