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王之涣小了十岁的王昌龄,字少伯,公元698年出生于山西晋阳,即太原乡下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我们之前介绍的很多诗人,大都家境殷实,家学渊源颇深,且少年聪颖,甚至很多都有神童美誉。但昌龄这孩子,直到14岁时,还在老家放羊,种地。
好在他对文字特别有感觉也很勤奋,忙完农活后就去读书写字,几年后学识精进,尤其擅长涂鸦七绝。王昌龄不甘命运的摆布,他想走出大山离开黄土地去闯荡世界,改变宿命。
可他没有根基,没有背景,也没有帮衬,只有年轻人特有的满腔热血和对未来的一片憧憬。
但这是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开元之初充满了各种机会。譬如:学道。
唐玄宗继承了太宗的遗志,摒弃了武则天尊佛贬道的方略,狂热地尊崇道教,致使道士在社会上的地位大为提高。许多公主嫔妃也纷纷入道为女冠,接受道教封号,如玄宗妹妹金仙、玉真公主。杨贵妃也曾被度为太真宫女道士,号太真。还有不少王公大臣纷纷舍宅为道观。
道士升官晋爵者不乏其人,以至时人有“终南捷径”的讥诮,意为欲作官最好先入终南山作道士、镀镀金。
既然缺少人脉,不如跟风先学道,玩玩时髦的同时,或许能乘这时代之风,作为“行卷”、出入高门朱户、拜谒文化名家的敲门砖。再说,玄宗皇帝已然将崇道纳入国家考试和科举教育体系了。
早晚能派用场,王昌龄想着,终于在22岁那年,毅然放下锄头,离开家乡去了河南嵩山。可能他悟性不高,学了三年,愣是没学出个名堂,离得道成仙差得太远。好在山中道观藏书甚丰,他又不用干农活,所以有大把时间研读经史子籍,学问倒是又涨了不少。
就在少伯学道无望,无奈转回老家,在太原和长治一带蹉跎岁月的那一年,即开元十一年,唐玄宗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军事改革。他废止了历时近两百年的府兵制,不再强制农民去打仗,而是实行募兵制,从关内招募壮丁去镇守边塞。
这无疑又掀起了一股从军热,就如我国六七十年代发生的一样。可惜我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无缘参与盛举。不过,即使年龄合适,当时的大队书记也肯定会从中阻拦,不予批准。当兵很荣耀,军属地位高,部队能入党,复员活好找。这便是当兵的好处。
盛唐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国家明令,小小的地方村官岂敢刁难阻拦?就这样,热血青年王昌龄,轻松通过了政审,顺利报上了名,27岁那年,如愿背起行囊参了军。
他辞别双亲,远赴河陇,西出玉门,踏上了戍边的征程。他怀揣梦想,时刻准备接受战火的洗礼。
头顶漠北的朔风呼啸,脚踏戈壁的黄沙千里,面对苦寒的荒漠和战争的冷酷,王昌龄没有畏惧胆怯,相反,在金戈铁马入梦来的战争环境里,昌龄写出了他一生中最好的边塞诗章。
出塞·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出塞:乐府旧题,古代军乐的一种。
第一首,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气魄之宏大冠绝古今中外,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清人施补华曾在《岘佣说诗》里由衷赞叹此诗道:“意态绝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百读不厌”。这首诗,通俗易通,几近家喻户晓,不再赘言。
第二首,作者截取了一个刚刚结束的战斗场面加以描写,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热情地歌颂了将士们为国杀敌立功的勇敢精神。这实在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耿耿赤心发出的雄壮的呐喊,也分明寄寓着诗人的殷切希望。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反映到文学作品上,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渴望和平,《出塞》组诗另一侧面正是反映了人民的这种和平愿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