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人的思维模式会影响一个家族,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家庭总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包括学识和其他。
表面的背后,也就是在思维和看待事物方面有自己独到之处,尤其是底层逻辑。
不断地建构自己,其实就是对整个家庭及孩子学会处事的最好影响,效果要强于直接干预。就像教学生一样,有些时候还是要有直接干预。我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孩子都是放弃了第一套大纲的干预,现在如果捡起来,会有转折性的成效的。
2.《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传统设计的两个误区。
两个误区是活动导向的设计和灌输式学习。而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指如何通过设计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活动或资源的目的以及活动和资源在实现特定表现目标时带来的帮助。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活动或资源的目的,说明了学习的资源,这是我们去获得某一目的的原材料,比如我们吃食物是为了营养,或者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需求,绝不是停留于原材料本身。
以及活动和资源在实现特定表现性目标时带来的帮助。
用今天上的一节课做例子,虽然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无家可归的人的原因,和政府采取的措施以及取得的成效,学习这一课的主要目的并不是对无家可归这一现象的认知,而是借助这个认知帮助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个思路,我们就可以随时运用正确的思维在我们生活和学习中提出问题,到最后的解决问题。
刚好上课前有位学生过来问我学习英语的方法,联系在这一节课获得的能力,一请同学们针对自己英语学习上存在的困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看是否能够针对性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然而这一节课的不足之处是,同学们积累的英语语言知识远远不能驾驭畅所欲言的能力。所以接下来还要利用时间多积累相关词汇和句型。
再为理解而教时,我们必须把握主要观点——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者,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完全避免了一堂灌。代替学生口头回答理解了,或者不理解应该有具体内容的展现。比如今天学生在梳理完文章之后能够正确完成文章后的结构表格和回答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充分表明了他们对该文章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解。
3.课标打卡。
学习语言能力学段目标,主要关注七至九年级。把感知与积累、习得与建构、表达与交流融合在一起主要表现在关于习惯用语和交流信息的基本表达方式及我们常用的句型和词语搭配的积累,以及在听读看的过程中,能够结合主题记录重点信息,整体理解和简要概括主要内容。
和课堂教学相联系。在课上要有效帮助学生建构阅读理解语篇的能力,在早读期间以背诵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积累常用词语搭,对话句型简单的连词和部分语法规则,在练习过程中,巩固这些语言知识和梳理归纳语篇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课堂上引导培养能力,自习课引导帮助积累,课下巩固检测。
针对这三方面老师要具备三个能力,第一把握语篇的能力,第二具有常用词汇、固定搭、配习惯用语的敏感,第三还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操控能力。
4.育儿。
和女儿的数学老师一起分析了孩子的错题,安老师思路清晰。今天我的主要目的是寻找女儿错题的底层逻辑,在以后的做题指导中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三个题,一个是计算方面的小失误,但这确实是大问题,因为每次考试都会犯这样的错误,为什么?心里知道但写的时候会有错误,加减号之类的错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怎么研究呢,每次错误的计算题都好好好的帮她整理出来,反复练习,量变才能引起质变。
每天按时做饭,按时做饭,做好自己的角色,当然包括父母的角色,也许是育儿的底层逻辑。明天面对的是周末生活,还是在学习和娱乐上要有底线的,不能一味的没有原则和底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