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以前,中国人是不喝牛奶的,因为没得喝。华夏文明发展的核心区域是黄河长江流域,不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牛哞哞数量有限,不可能随便奔跑撒欢增加牛群产奶量,只能老老实实戴上犁头去耕田。
所以第一批喝上牛奶的,自然是塞外的草原民族。汉朝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在中原的农耕民族,有了小麦和水稻,就不怎么需要牛奶。游牧民族喝奶,是因为方便。
百姓的生活一旦变得富足了,简单的普通的食物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味蕾了。于是他们便会找些没有吃过的东西用来彰显自己的身份,证明钱是花的值了。就比如说,牛奶,中原的人们很少喝到牛奶,他们便将这珍贵的食材不单单是自己食用,还用来招待重要的客人,风味既独特又能显示主人家的身份。
唐朝的奶制品至少已经普及到了中上阶层,只是王公贵族的盘中珍馐,平民布衣无福相见。相比较之下,反而是现在不常见的羊奶在古时更为流行。
有大厨以牛奶为原材料,将其做成各种精致的点心,更能凸显身份。例如有一道菜,大厨们显示将牛奶和面粉鸡蛋进行混合,放在锅中蒸成果冻状,在往上边撒上花生芝麻葡萄干等共八种食材,还为它取了一个非常的好听的名字,名叫“八宝甜酪”。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多有农妇正在挤牛奶的画面。
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乳制品的忠实爱好者。大冬天好不容才从被窝钻出来,起床之后干什么呢?“融雪煎香茗,调酥煮乳糜。慵馋还自哂,快活亦谁知。”用雪水煎一杯茶,用牛奶煮一碗粥,没想到大师人白居易在寒冬的早晨竟是如此有生活情调!到了寒气泠冽的春天,白诗人又想吃什么呢?“今朝春气寒,自问何所欲。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酥油野蒜酒,牛奶地黄粥,既暖胃来又解馋,白诗人果然是个重养生又富有生活品味的人。
由于寺院僧人不能吃荤食,所以高蛋白高热量的牛奶就成了出家人的最爱。唐朝时僧众普遍地位较高,有钱的寺院可以向附近农户订购牛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