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天,最震撼的事莫过于网络报道的初中生杀人案,三个未满十四岁的初中生,合谋杀害了同班同学,并将尸体装在编织袋内,埋尸在一个废弃的蔬菜大棚沼气池内,事后若无其事地吃饭、睡觉、上学,甚至在警方询问时,面不改色地回说不知道。
计划很周密,因为装编织袋需要事先准备,埋尸体需要事先挖坑或踩点寻找到低洼的坑。
手法很娴熟,杀人埋尸,事后若无其事,甚至在杀害受害者后,将手机上的钱转走,然后手机扔进池塘。这些哪里像是十二三岁的小孩行为。
过程很冷血,将同学的面部用铁锨毁容至无法辨认,毫不手软。十二三岁的少年之间,有过不去的深仇大恨吗?
难以想象,这几个少年在杀人过程中,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心态。
全社会为之震惊愤慨,震惊于这几个初中生连十四周岁都没有达到,愤慨于这几个施暴的少年,或许能逃脱应有的惩罚。
谁来保护受害者?
撇开惩罚的讨论暂时不提,问题是这些孩子究竟怎么了,是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导致于小小年龄,竟至于如此冷血?
学校和班主任的失职,成了网络讨论的热点之一。
相比于学校和班主任的失职,我倒是觉得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些。学校和班主任只是未能注意到这些孩子的霸凌行为,而这些孩子之所以成为霸凌孩子,家庭的过失首当其中。
现在的孩子是独生子女,老师稍加管教,家长能理解的还好,不理解的家长或找上门来,或进行恶意投诉。面对这些惹不起的家长,老师无疑会选择放弃或忽略这些孩子。
何况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已习惯性霸凌的孩子,班主任在一二个学期的任职期内也未必能使他们得到纠正。
所以家长营造的家庭环境,更值得讨论。
据报道,三名初中生和受害者都是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父母在外打工。可以想见,爷爷奶奶对隔代的孙辈是宠溺的,而父母对于四名孩子的教育都是有限甚至缺失的。
进几年,网络报道的青少年杀人案,已越来越有低龄化的倾向,青少年的思想教育,也越来越被重视。
根据近几年网络的报道,和我个人的理解,我大致觉得以下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容易产生性格极端的孩子。
其一,是如上述这种疏于管教的父母。虽然说父母有父母的难处,经济的压力导致这些父母不得不远离孩子,但因为对孩子疏于管教,反映在孩子身上,容易形成放纵和冷漠自私的个性。
其二,是过于管教的强势父母。父母关心孩子的学习或者生活(当然,以关心学习成绩居多),恨不得控制孩子的一切行为,如果思想能被控制的话,那么必定连孩子的思想也管控起来。压力下的孩子形成了懦弱而敏感的性格,父母却关注不到孩子的心理感受,突然某一天,这些孩子不堪忍受压力,来了个大爆发。比如前阶段报道的网络杀母案,以及许多自杀案。
其三,是过于溺爱孩子的父母。父母给予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包括知识教育,却缺少对孩子行为规范的教育。被娇宠溺爱培养出来的孩子无法无天,以为父母是无所不能的保护伞。
比如前几年在校园开车撞死了同学,却喊出“我爸是……”的青年。
当然,我只是普通人,不是教育专家,我自己的孩子也有我眼中的许多不完美之处,上述总结也许有失偏颇,只能代表我自己的感受。
我自己的感受,对于孩子的教育,某种程度上是介于管与不管之间。
“管”,是眼睛的余光要时刻注意到孩子,如果发现有不对的地方,则要施加积极的引导,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和正确的道德观念。
“不管”,是不要对孩子过度关注。如果爱该子,放在心里,不要溺爱,也没必要强势地去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同样适用于对待孩子,尊重他是个个体。
你愿意你的领导整天对你指手画脚或说教指责吗?如果你不愿意,那么对你孩子也不要指手画脚或说教指责。
我们七O年前后这代人,物质生活自然比不上现在的孩子,但我们可谓是在介于家长管与不管之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我的父母亲,很少管我们,为生计的操劳也让他们无暇来管我们。但经常给我们唠叨,“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或者“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或者“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回家种地”。
我今天把这些唠叨视作引导。
父母不会给我们升学的过度压力,考上大学是意外之喜,考不上大学是情理和预料之中。
我们在成长的青少年时期没有其他娱乐,收音机中的“小喇叭”、“今晚八点半”、岳飞传和扬家将评书等广播,滋润着我们那代人的心田。
现在还有孩子还在听收音机吗?我怀疑。因为游戏占据了他们的业余时间,而打杀是大部分游戏的主题。
初中生杀人案足以唤起我们多角度的深思和警醒,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作为家长的重要任务,创造平和温暖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当孩子有了正确的价值观,成年后他会自动辩别生活周边的人和事,借鉴他人的长处,抵制或远离负面的人和事,从而获得自我成长。
家长的任务是在孩子具备辩析能力前,得培训他们的习惯和观念。
孟母之所以三迁,道理也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