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网友在文章下方留言说:冬去春来,一年过去了,好像没有取得什么成绩。我回复说“如果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什么,没有得到是再正常不过了”。
同样的,如果我们从来没有过“当自己的领导”的规划,又如何能够指望有一天过上“自己说了算”的人生呢?
如果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梦想是什么,又如何能够得到一个“梦想实现”的结果呢?

想象一下: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他们是生产者,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作进程和补贴计划。领导者则爬上最高那棵树,巡视全貌,然后大声嚷道:“不是这块丛林!”
而忙碌的生产者和管理者常常怎么回答呢?“别说了,我们正干得有声有色呢。”
我们是不是也经常是这样的管理者和生产者而不自知呢?
1.领导者和管理者的区别
“以终为始”是以所有事物都经过两次创造的原则为基础的。所有事物都有心智的即第一次的创造(mental /first creation)和实际的即第二次的创造(physical/second creation)。
第一次创造是领导者做的事:先在心中构思蓝图。
第二次创造是管理者和生产者做的事:让蓝图成为现实。
“以终为始”是以自我领导的原则为基础的,但领导(leadership)不同于管理(management)。管理的层次低于领导。领导是确定所做的事是否正确,管理是有效地把事情做好。管理是在成功的阶梯上努力往上爬。领导则指出所爬阶梯是否靠在正确的墙上。
一个个体,一个组织,一个国家,都需要有效的领导。
在这日新月异的世界中,有效的领导比以往更显得重要。
2.基于原则的行事
领导者靠什么来确定哪一座墙是正确的墙呢?
原则和使命。
如果梯子靠着的墙是不稳定的,是今天在西边,明天在东边,是随时可能坍塌的,那么再努力的爬梯子都没有用。而且越努力,带来的危险性越大。最终发现爬错了懊恼就越容易发生。
如何保证这面墙是稳定的、正确的、可以让我们越爬越高,看到更多更好风景的呢?
只有原则是不变的,刚性的,永恒的。
金钱、爱情、他人的夸奖、名利、自己的感受等等,都可能会改变,唯有原则不变。
原则可以是价值观,是价值标准,人生的最终愿景以及人生使命。
我的人生原则:
1)基于成长而不是他人的看法做事;
2)智慧是最大财富;
3)成为自己是最大的成功;
4)最大的助人是让他成为他自己;
5)不求不助;
6)积极主动;
7)以终为始;
8)做共赢的事。
3.今日影响圈两件事:
事情一:学院要求以系党支部为单位推荐优秀党员和党务工作者等先进。为了提高效率,我们支委先讨论开会,拿出推荐意见,然后下午支部大会的时候表决。支委会上,书记提议说:先推荐学院领导吧,剩下的名额推荐支部里干活多的。其他人都说好,就这样结束了。
回到办公室越想越不对劲。为什么要先推荐领导?
然后给书记发消息,说我想不明白。推荐领导是什么理由?如果因为是领导所以被推荐,那么每一级都应该推荐领导,系里的支部就不应该推荐干活多的。如果是推荐干活多的,那么就应该推荐干活多的领导,而不仅仅是考虑领导级别。
书记被我问的没话说。
最终推荐的原则达成了一致:贡献大小作为推优依据。
按照这个原则,推荐结果还是原来的,因为我们推荐的人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老师,确实都是为我们支部做了很多工作的。

同一个结果,我之前不同意,因为给我的理由是两套冲突的原则;后来我认可了,因为原则唯一,我才心安理得。
事情二:我在支部会上分享了之前学习《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申报》的收获。花了20多分钟,把12个小时听到的内容作了简要的分享。
这次分享是我主动请缨的。因为当时听讲座的时候觉得专家讲的特别好,收获很大,希望其他老师也能受益。但是不确定老师们愿不愿意听。因为现在还是科研受重视,教学不受重视的现实。从教学上获得职称等认可还是非常非常难的。
所以分享的时候尽量简短、精炼。把很快应用的部分讲一下。没想到分享完收到老师的反馈说:“很有收获。”还有老师因为我的分享,决定报教改项目了。让我非常开心。


4.明天的实践行动
1.确立重要的人生角色,检讨对目前所扮演的角色是否满意。
2.撰写个人使命宣言,并搜集可用的资料。
3.阅读附录一,你的行为符合其中哪种类型?你是否满意?
4.设想近期内会面临的某种状况,并写下希望获得的结果与应该采取的步骤。
5.、与家人或同事分享本章的精华,并建议大家一同拟定家庭共同目标。
今日互动话题:你有没有想过做自己的领导者,你是如何实践的呢?
2021/4/1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