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切的说,封禅早已有之,是两个概念,其中封指筑坛祭天,禅指筑坛祭地,二者各有仪式,地点上也很有讲究,都有什么讲究?
话说回来,其实刚开始的时候,秦始皇是不讨厌儒生的,非但不讨厌,而且还对儒家的某些学说很是欣赏,让大儿子扶苏接受点儒家的教育就是明证,可问题是,后来,秦始皇又为什么那么讨厌儒生呢?
前221年,秦国大将王贲灭齐,齐作为战国坚持到最后的一个诸侯国,秦始皇对他还是非常尊重的,尊重怎么办?古人有灭国不绝祀的传统,就如楚国喜欢祭祀东皇一样,齐国也有信奉祭祀的神灵,而且还不止一个,分别是天神、地神、人神、日神、月神、阴神、阳神、四时神,合称为八神,也称为八主。而且地方还没有集中在一处,举例来讲,天神的祭祀地点在泰山,地神的祭祀地点在泰山下面的梁父山,人神的祭祀地点在东平市陆监乡,阴神在莱州市三山岛,阳神在烟台市芝罘岛等等,总之或在内陆,或在胶东,离得都比较远。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八神掌管天地日月、阴阳二气、四季的循环以及战争的胜负,如果祭祀中止,山东大地必将恶鬼降临,黄河泛滥、旱灾频乃,战乱不已,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姑且不论,反正秦始皇呢,是非常相信的。
所以,即皇帝位的第三年,即前219年,第二次巡视天下时,便特地来到山东,由于八神的祭祀地点并没有集中在一处,隔得还比较远,所以这一回秦始皇的巡视路线也比较复杂,第二次巡视,他从咸阳出发,经武关(陕西商洛市)、南郡(湖北荆州),再折而向北,从云梦(湖北孝感)、衡山(湖南衡阳),一直到琅琊(山东青岛),在这里修建行宫,逗留三个月之久,然后至岱南之称的峄山(山东济宁),在这里立了一块歌功颂德的石碑。
登临峄山之后,便开始着手祭祀天神、地神,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封禅,时间一固定,地点一固定,接下来就是仪式的问题,但要说起这个仪式,秦始皇还是很费脑筋的,为什么?
在秦始皇之前,三皇、五帝等也有过或封或禅,或封禅的传统,仪式也各不相同,如今秦始皇作为史上第一个皇帝,该用什么仪式封禅才符合自己的身份,才能表达出自己的虔诚呢。
前面也说了,秦始皇刚开始还是很看重儒生的,所以,在峄山的时候,便召集了齐鲁七八十名有名的儒生,讨论封禅仪式的问题。
如果这时候儒生表现好一点,就不会让秦始皇那么厌恶,但遗憾的是,儒生常说自己不受重用,可一到关键时刻,迂腐的本性便暴露无疑了。
天下一统,皇帝封禅还得找儒生询问,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宠幸,这些应诏的儒生大约是非常兴奋的,所以也开动脑筋,提出不少建议,最著名的建议是: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埽地而祭,席用菹秸,言其易遵也。
古时候封禅,乘坐用蒲草包裹车轮的车子,是怕伤害了山上的土石草木;把地面打扫一下,就作为祭祀场地,席子用草、禾稽编成,是由于容易办到、易于遵行的缘故。
提出的建议不可谓不具体,然而,用这种方法登山,合适吗,当时儒生都能为自己提出这么有价值的建议而洋洋得意,而秦始皇呢,认为这些方法很不实用,所以讲这些儒生斥退,自己拿定主意,采用了当年秦国在雍城祭祀天帝时所用的仪式。
秦始皇第一次找儒生商量大事,儒生就这样罔顾现实,让他这么失望,战国晚期,荀子入秦,向昭襄王自荐,可昭襄王听了他的学说后,批评说:儒者无益于人之国。
先生的建议虽好,但对国家无用,战争年代儒家不行,和平年代呢,跟你们讨论一下儒家的看家本事——礼,居然也这么让人大失所望。
从那以后,秦始皇就对儒生失去好感,一直到他们非议国政,天底下大肆批评统一之后推行的郡县制,否定秦的执政根本,秦始皇对他们,就越来越是讨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