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我看了四遍。每次看都有不一样的感觉,仿佛影片的每一帧,每一分钟,每一个细胞都在展示着不同新奇的感觉,他们带着点疏离感,也带着点亲近感,写满了现实和绝望,也写满了希望和自由。
这是一个被影评写烂了的故事,1994年的电影,豆瓣评分9.6。虽然在影片上线的当时因为受到了《华尔街日报》等因素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并没有流行开来,但是此后华纳影业以录像带的形式发行,获得影评人及观众肯定,成为1995年出租量最多的电影。它的影响力就像陈年的老酒一样,香气被慢慢地推开,而不是昙花一现的短暂而匆忙。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跟“希望”有关的作品。
安迪曾经对瑞德说:“希望是个好东西。”整整19年,安迪都在扮演着“希望”本身。在他沉稳安静的外表下是钢铁般坚硬的意志力,他运用他的聪明以及他对于金融业的了解,为自己和狱友争取机会和福利,他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力量,步步踩在点上。原本是毫无地位可言的囚犯,竟然摇身一变成为连典狱长都离不开的人物。
仿佛是个自由人19年的时间也为他打通了前往自由和希望的路。他在监狱明着做的那些努力都在掩盖着他在夜深人静时凿洞准备偷跑的事实。那副画背后的秘密直到一颗石头穿过画纸,才真相大白。
虽然结局很振奋人心,但是仅仅去描述“希望”本身是没有太大的现实意义。
这部电影的灵魂是他所要传递出来的理念,而剧情的现实程度相对来说则显得有些不堪一击。监狱的人员管理和设备怎么可能检测不出那么大的洞口,而且是真正的十九年未被发现异常。就算是因为安迪太过聪明,能够为监狱所有人理财甚至是将黑钱洗白,他们选择对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时候,现实中究竟会出现几个“安迪”?这是一部安迪在监狱里升级打怪的故事,就好比魏璎珞在后宫里叱咤风云的故事,结局很美好,但是离现实还是很遥远。
我更想聊的,是自由,是不被外在环境所禁锢的自由。
老布的自杀是意料之中的事,一个在监狱呆了五十年的人,早已将自己内心的自由拱手相让。走出监狱的时候,他看着满地跑的汽车,一个花甲老人变得不知所措。在他进监狱的时候,汽车还仅仅是寥寥的几辆。
被体制化的心智早已让他依赖监狱上方那一方小小的天空。走出监狱时,他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成了一个不被社会所容纳,毫无作用的“废人”。人人都惧怕进监狱,但可怕的是,从一开始的憎恶到习惯,到接纳,到最后的离不开,不过就是匆匆的几十年光阴。甚至有些人在更早的时候就缴械投降了。习惯是自由的天敌。
但是安迪没有中招。因为内心强大的人知道自己不属于这里,在安迪回忆起跟妻子求婚的那一天,他的眼中透着无尽的悲凉。他回忆起妻子对他的抱怨,是自己的甚少陪伴把妻子推开,最后一环接一环的悲剧就这么层层铺叠开了。他觉得自己有罪,他一直在监狱里自我救赎,自我救赎而不是沉沦,这本身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自由。
影片里安迪的自由,明着的是他离开监狱的自由。再深一层,是他不愿被体制化的自由。最深层次的,是他对自己人生的终极自由。
如果把这个故事的结局改写,可以怎么写?
安迪越狱后,扳倒了典狱长,就赶紧去给自己上诉要求重审,为自己翻案。真相大白后,安迪就将此事好好地炒作一下,凭借他的聪明才智,想要再重回金融界叱咤风云也不是不可能,最起码可以保证生活的基本需求。毕竟他入狱前就是西装革履的大银行家,能力自然是不在话下,或是凭借着他的励志故事,到各个电视台去宣讲一番,再写本书,拍成电影,也能挣得盆满钵满。
但是这个傻瓜最后在海边造船,等着他的兄弟过来。他言而有信,内心淡定从容。
他的内心救赎除了对妻子的忏悔,就是对前半生的救赎。他未入狱前光鲜亮丽的生活背后大概也写满了不自由。他忙于工作,与妻子疏离。他的妻子说他像一本合上的书,不可理解。他那被层层包裹的心灵只是欠缺一个自我释放的理由。虽然这个理由让他付出了太长太长的时光。
如果从世俗的角度来讲,安迪的命运是不幸的,就像“宫斗冠军”甄嬛在注定失去自由的后宫里步步高升,却失去了所有她所爱的,她想爱的。影视剧的秘密就是把常人的悲剧放大来看,那些对着电影抹眼泪同情安迪的人却甚少能够转身回望自己的生活。
正如卢梭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我们总以为能隔绝自由的是监狱里冰冷坚硬的墙,但其实最致命的恰恰是温暖的人心。
安迪在播放《费加罗的婚礼》时,那些囚犯们的面容变得模糊不清了。他们最开始的麻木和玩世不恭变得有些迷茫。他们自以为习惯了高墙,但这首歌却带给他们冲破禁锢的希望,不知道有没有一秒钟,他们会更加渴望高墙外的生活?
我们所生活的环境里,不可能事事依随本心,我们有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我们有那些不得不做的事。但是能不能在这之外给自己营造一片净土,守着自己的一点点坚持。哪怕被形势所迫,我们依然可以选择让自己的内心,自由一点,再自由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