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清流士人集团中当然包括一些在之后历史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袁绍和曹操,而曹操的身份又更加特别一些,他不能算作清流,陈文中将称为“浊流”,陈寅恪先生著作中称曹魏为“法家寒族”政权,但是面对凉州武人集团对于当时天下局势的改变,曹操的态度无疑仍然处于整个关东清流士人集团的范围之内,曹操的特殊性及其在以后历史中的种种选择,这是更加深远的问题。
在此我们也看到,在观察一段重要历史时期的时候,我们经常不得不追溯到之前的历史阶段,也不能不接顺之后的历史发展,具体到董卓入京,董卓本人作为三国历史中第一个大人物,他的昙花一现和覆灭,往前于东汉末的种种结构性问题密不可分,往后又对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上述两个集团之外,洛阳朝廷中,此时宦官集团刚刚遭受灭顶之灾,何进虽然被杀但是何太后尚在。陈文明确指出,这个时期的汉朝廷,其实暂时回到了东汉历史中的常见形态,即太后临朝听政的状态之下,如果这种状态得以延续(至少几年时间),太后临朝的态势得以稳固,那么看似衰落的外戚和宦官两股势力必然重新发展并扩张,这两股势力架空皇权互相争斗之势也必然重现,这是董卓进京之时东汉政局和洛阳朝廷沿内在逻辑发展的潜在道路,也即一条“可以设想的道路”。只不过,何进在失去理智的状态下召董卓、丁原进入京畿之后,一股强势力量进入洛阳并阻断了历史走回东汉老路的可能性。
董卓的行为及其逻辑
董卓进京之后的两个关键性政治举措:废少立献以及逼迫何太后归政,其意义都在于根本改变东汉中后期政局的循环,即彻底摧毁外戚干政的根基,同时彻底将皇帝傀儡化并对皇帝-宦官集团的发展严密监控,这些举措当然都是出于董卓自身的政治诉求,最低限度来讲也是成为王莽(篡汉前)一样的朝廷实际控制人,最终目标则无疑是代汉自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董卓对于朝政的改造也确实达成了一部分关东士族集团的诉求(也或许可以说顺应了一部分天下汹汹的公议),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士族集团对于董卓当然以不合作为主流,但是,留在洛阳朝廷的士族与董卓的关系,也大有可反思之处。
网友评论